张汤位居汉朝十大酷吏之首,由于他执法严酷无情备受汉武帝的信任,武帝在位期间一些重大的政治举措,张汤基本上都有参与。
汉武帝即位以后,为了解决丞相职权过大的问题,他想出了一招办法,他召集一批人能人异士待在自己的身边,跟他们商量国家大事,等商量好了以后交给丞相执行,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内外朝制”。
故而丞相为外朝官员之首,而内朝官员一般由皇帝信任的近臣组成,皇帝本来遇到国家大事应该跟丞相商量,“内外朝制”建立以后,武帝跟内朝官员商量,这样一来丞相就没有了决策权。
这个张汤非常特别,他兼顾内外朝两种身份,简单的说他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权力非常大。那么张汤出身卑微,他为何可以平步青云,他的升官秘诀又是什么呢?
张汤剧照
少年审鼠,力证自身清白
张汤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他的父亲曾经担任长安县丞,就是主持管理司法的小官吏,根据《史记·酷吏列传》记载,张汤从小就有做狱吏的潜质,一次他的父亲外出办事,张汤留在家里看家,等到父亲回来以后,发现家里的肉不见了,其实肉是给老鼠吃了,但是张汤父亲误以为是张汤偷吃了肉,为此张汤被父亲打了一顿。
这会儿张汤觉得这口冤气他可咽不下,于是乎张汤趁父亲外出工作时,开始深挖老鼠洞,抓获偷肉的老鼠,连老鼠吃剩下的肉都找到了,可谓是鼠赃俱获。
张汤开始把老鼠绑起来,便对它严刑拷问,然后把老鼠没有吃完的肉拿来作为证据,老鼠偷肉证据确凿,张汤判老鼠磔刑(剁成肉酱),张汤办案老道,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狱吏。
张汤审讯老鼠正好被父亲撞个正着,他觉得儿子做狱吏的天赋很高,将来肯定有前途。张爸爸开始精心培育儿子,只让他学习判案的书。张爸爸去世以后,张汤继承了他长安县吏的官职。
张汤在县吏的职位上做了很久,他不甘心一辈子像父亲一样默默无闻的渡过一生,奈何自己家里无权无势,没有发迹的资本。
张汤剧照
结交权贵,走上兴旺之路
汉武帝一共有三个舅舅,即盖侯王信,丞相田蚡,周阳侯田胜,田胜在九卿的位置上时,因犯罪被送到长安县受审,长安县可是张汤的地盘啊,前面我们说过了张汤在长安县做县丞,张汤一看天赐良机,是老天爷想帮我张汤。
在田胜受审期间,张汤抓住机会竭力逢迎田胜,可谓是雪中送炭好过锦上添花,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经过短暂的交往成为了铁哥儿。
田胜出狱以后对那位没有落井下石的朋友格外照顾,他首先把张汤介绍给哥哥田蚡,再把他介绍给各位贵族认识,在田胜、田蚡的帮助下,张汤从地方小官吏一跃升天做了内史(京师最高军事长官)。
田蚡担任丞相以后,把张汤召为丞相史(丞相属官),并将他推荐给了汉武帝,这次张汤又升职了,任御史(监督官)。
汉十一年,韩信的老部下陈豨反了,自立为代王。
已年过六旬的刘邦,亲自披挂上阵,带着跟自己打天下的大将,讨伐陈豨。刘邦外出讨伐陈豨的时候,萧何和吕后,在长安,联手做掉了韩信。
在外讨伐陈豨的刘邦听说萧何诛杀了韩信,派使臣回长安,拜萧何为相国,并在萧何原本的食邑八千户的基础上,加五千户,同时还赏赐萧何五百专属卫兵。
萧何辞谢了刘邦加食邑五千户的封赏,也没要五百名专属的卫兵,还把自己积累的家财拿出来,作为军饷,送到前线,为刘邦征讨陈豨尽自己的一分力。
萧何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萧何听劝,萧何懂得为臣之道。
为什么刘邦听闻萧何诛杀韩信后,会封赏萧何呢?
多数人都会认为,刘邦之所以会封赏,是因为萧何帮刘邦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这么想的人,实在是政治头脑过于简单了。
韩信的确曾是刘邦的一个心头大患,注意,我说的是「曾经」,「曾」这个字要加重音的。
萧何诛杀韩信的时候,刘邦已把韩信从楚王的位子上贬为淮阴侯,并且不允许韩信之国,五年了,韩信被困长安,犹如猛虎卧囚笼,根本就翻不起什么风浪,这样的一个韩信,已经算不得刘邦的心头大患了。
你萧何在刘邦外出打仗的时候,擅作主张,把被刘邦称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诛杀了,这是擅权。刘邦能不警惕吗?
警惕的刘邦采取的行动是封赏,稳住萧何。这样子的操作,刘邦也不是第一次干了。
早在楚汉相距,汉将韩信擅自偷袭齐国并要求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的时候,刘邦为了稳住韩信,直接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封韩信为「齐王」这件事,充分展现了刘邦绝佳的反应力和高超的语言技巧,神转折一样的谩骂,让人叹为观止——
「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如此天衣无缝的神转折,恐怕只有「殆天授」的刘邦才做得出来吧?
其实不只是对韩信,即便是对萧何,刘邦也曾警惕地采取过同样的操作。
那还是八年前,当时的萧何,坐镇关中,而汉王刘邦则跟霸王项羽相距在京索之间。刘邦担心萧何像雍齿一样,靠着自己在关中经营的土地和人口反叛自己,于是多次对萧何进行慰问和嘉奖。
当时的萧何,也跟这次一样,经人指点,才领悟到,刘邦是开始担心了,担心自己会反叛,所以听从了谋士的建议,把子侄送到刘邦的军中为质来表明自己的忠心。
汉十一年这次封赏萧何,跟汉三年刘邦慰问嘉奖萧何,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刘邦对萧何起疑心了。
刘邦自己在外带兵打仗,有今天没明日的,那些跟刘邦一起打仗的将军,也是跟刘邦一样,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刘邦并没有对那些将军进行封赏,反而封赏了萧何,就是担心萧何作乱,要麻痹萧何,要稳住萧何。
萧何原本是没领悟出来的,毕竟诛杀韩信不是萧何的主张,而是吕后的主张,萧何只是共谋,是从犯,所以萧何并未太在意,但故秦东陵侯召平因为深谙君臣之道,直接把这层缘由向萧何点名。
萧何听完,惊出一身冷汗。心有余悸的萧何听从了召平的建议,拒绝封赏,并把自己的家财拿出来作为军饷,送给在前线打仗的皇帝。
皇帝乃知萧何并非擅权,于是大喜,放下戒备,萧何也成功躲过可能会发生的杀戮。
张汤位居汉朝十大酷吏之首,由于他执法严酷无情备受汉武帝的信任,武帝在位期间一些重大的政治举措,张汤基本上都有参与。
汉武帝即位以后,为了解决丞相职权过大的问题,他想出了一招办法,他召集一批人能人异士待在自己的身边,跟他们商量国家大事,等商量好了以后交给丞相执行,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内外朝制”。
故而丞相为外朝官员之首,而内朝官员一般由皇帝信任的近臣组成,皇帝本来遇到国家大事应该跟丞相商量,“内外朝制”建立以后,武帝跟内朝官员商量,这样一来丞相就没有了决策权。
这个张汤非常特别,他兼顾内外朝两种身份,简单的说他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权力非常大。那么张汤出身卑微,他为何可以平步青云,他的升官秘诀又是什么呢?
张汤剧照
少年审鼠,力证自身清白
张汤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他的父亲曾经担任长安县丞,就是主持管理司法的小官吏,根据《史记·酷吏列传》记载,张汤从小就有做狱吏的潜质,一次他的父亲外出办事,张汤留在家里看家,等到父亲回来以后,发现家里的肉不见了,其实肉是给老鼠吃了,但是张汤父亲误以为是张汤偷吃了肉,为此张汤被父亲打了一顿。
这会儿张汤觉得这口冤气他可咽不下,于是乎张汤趁父亲外出工作时,开始深挖老鼠洞,抓获偷肉的老鼠,连老鼠吃剩下的肉都找到了,可谓是鼠赃俱获。
张汤开始把老鼠绑起来,便对它严刑拷问,然后把老鼠没有吃完的肉拿来作为证据,老鼠偷肉证据确凿,张汤判老鼠磔刑(剁成肉酱),张汤办案老道,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狱吏。
张汤审讯老鼠正好被父亲撞个正着,他觉得儿子做狱吏的天赋很高,将来肯定有前途。张爸爸开始精心培育儿子,只让他学习判案的书。张爸爸去世以后,张汤继承了他长安县吏的官职。
张汤在县吏的职位上做了很久,他不甘心一辈子像父亲一样默默无闻的渡过一生,奈何自己家里无权无势,没有发迹的资本。
张汤剧照
结交权贵,走上兴旺之路
汉武帝一共有三个舅舅,即盖侯王信,丞相田蚡,周阳侯田胜,田胜在九卿的位置上时,因犯罪被送到长安县受审,长安县可是张汤的地盘啊,前面我们说过了张汤在长安县做县丞,张汤一看天赐良机,是老天爷想帮我张汤。
在田胜受审期间,张汤抓住机会竭力逢迎田胜,可谓是雪中送炭好过锦上添花,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经过短暂的交往成为了铁哥儿。
田胜出狱以后对那位没有落井下石的朋友格外照顾,他首先把张汤介绍给哥哥田蚡,再把他介绍给各位贵族认识,在田胜、田蚡的帮助下,张汤从地方小官吏一跃升天做了内史(京师最高军事长官)。
田蚡担任丞相以后,把张汤召为丞相史(丞相属官),并将他推荐给了汉武帝,这次张汤又升职了,任御史(监督官)。
汉十一年,韩信的老部下陈豨反了,自立为代王。
已年过六旬的刘邦,亲自披挂上阵,带着跟自己打天下的大将,讨伐陈豨。刘邦外出讨伐陈豨的时候,萧何和吕后,在长安,联手做掉了韩信。
在外讨伐陈豨的刘邦听说萧何诛杀了韩信,派使臣回长安,拜萧何为相国,并在萧何原本的食邑八千户的基础上,加五千户,同时还赏赐萧何五百专属卫兵。
萧何辞谢了刘邦加食邑五千户的封赏,也没要五百名专属的卫兵,还把自己积累的家财拿出来,作为军饷,送到前线,为刘邦征讨陈豨尽自己的一分力。
萧何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萧何听劝,萧何懂得为臣之道。
为什么刘邦听闻萧何诛杀韩信后,会封赏萧何呢?
多数人都会认为,刘邦之所以会封赏,是因为萧何帮刘邦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这么想的人,实在是政治头脑过于简单了。
韩信的确曾是刘邦的一个心头大患,注意,我说的是「曾经」,「曾」这个字要加重音的。
萧何诛杀韩信的时候,刘邦已把韩信从楚王的位子上贬为淮阴侯,并且不允许韩信之国,五年了,韩信被困长安,犹如猛虎卧囚笼,根本就翻不起什么风浪,这样的一个韩信,已经算不得刘邦的心头大患了。
你萧何在刘邦外出打仗的时候,擅作主张,把被刘邦称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诛杀了,这是擅权。刘邦能不警惕吗?
警惕的刘邦采取的行动是封赏,稳住萧何。这样子的操作,刘邦也不是第一次干了。
早在楚汉相距,汉将韩信擅自偷袭齐国并要求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的时候,刘邦为了稳住韩信,直接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封韩信为「齐王」这件事,充分展现了刘邦绝佳的反应力和高超的语言技巧,神转折一样的谩骂,让人叹为观止——
「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如此天衣无缝的神转折,恐怕只有「殆天授」的刘邦才做得出来吧?
其实不只是对韩信,即便是对萧何,刘邦也曾警惕地采取过同样的操作。
那还是八年前,当时的萧何,坐镇关中,而汉王刘邦则跟霸王项羽相距在京索之间。刘邦担心萧何像雍齿一样,靠着自己在关中经营的土地和人口反叛自己,于是多次对萧何进行慰问和嘉奖。
当时的萧何,也跟这次一样,经人指点,才领悟到,刘邦是开始担心了,担心自己会反叛,所以听从了谋士的建议,把子侄送到刘邦的军中为质来表明自己的忠心。
汉十一年这次封赏萧何,跟汉三年刘邦慰问嘉奖萧何,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刘邦对萧何起疑心了。
刘邦自己在外带兵打仗,有今天没明日的,那些跟刘邦一起打仗的将军,也是跟刘邦一样,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刘邦并没有对那些将军进行封赏,反而封赏了萧何,就是担心萧何作乱,要麻痹萧何,要稳住萧何。
萧何原本是没领悟出来的,毕竟诛杀韩信不是萧何的主张,而是吕后的主张,萧何只是共谋,是从犯,所以萧何并未太在意,但故秦东陵侯召平因为深谙君臣之道,直接把这层缘由向萧何点名。
萧何听完,惊出一身冷汗。心有余悸的萧何听从了召平的建议,拒绝封赏,并把自己的家财拿出来作为军饷,送给在前线打仗的皇帝。
皇帝乃知萧何并非擅权,于是大喜,放下戒备,萧何也成功躲过可能会发生的杀戮。
上一篇:汉堡宠物游戏大全攻略
下一篇:汉化版男男游戏大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