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内容要掌握的知识如下:
10以内数的认识与组成。
应该以多种形式来接触不同形式的“数”,比如“点数”。通过鼓励孩子讲述故事,来理解数的组成。
数感游戏。
可以通过复述数字或倒叙数字等游戏,通过听和读,手耳脑统合提升孩子数感。
其他认知。
图形认知。
图形认知最好的方法就是积木类游戏,通过触碰,构想,搭建,来对不同形状物品特点进行启蒙,也是对空间思维的一种锻炼,结合生活,寓教于乐,玩中学才
大班数学学习内容有:10以内的倒数、顺数、相邻数10以内的分成和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会一般的用三句话表述图意(即简单的加减运算应用题)、会进行二次分类稍复杂的排序认识人民币会区分左右能学会测量会分类计数等,内容比较多。
第一、数学与儿童数学概念的早期发展
第二、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第三、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理
第四、不同类型和结构化程度的数学教育活动设计
第五、幼儿园各类内容的数学教育活动设计
第六、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整合与渗透
幼儿园大班数学经典教案5篇
我们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是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基本技能是否熟练、解决书本中的问题是否强为教学目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大班数学经典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幼儿园大班数学经典教案1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1、2、3,感知3以内的数量,理解3以内数字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2、在游戏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懂得乘车的简单礼仪。
活动准备
1、分别贴有1—3数字标志的头饰。
2、教玩具公共汽车3辆,车票若干,分别是数量为1、2、3的食物卡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乘坐公共汽车的情景,吸引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1、老师邀请幼儿乘坐“公共汽车”去游玩,询问幼儿该怎样乘坐。
(引导幼儿说出从前门投币上车,从__下车;上车时一个跟着一个,不推也不挤;上车后坐好扶稳,等等。)
2、介绍乘车的要求:正确点数车票上的物品后,根据物品的数量乘坐相对应的“公共汽车”。
如车票上物品数量为1个时,应该乘坐1号车。
二、邀请幼儿参与游戏
1、请三名幼儿当司机,并戴上有数字标志的头饰,根据头饰的数字开相应的“公共汽车”。
2、其余幼儿当乘客,根据车票上的物品数量,乘坐相应的“公共汽车”。
3、“公共汽车”从起点开到终点,老师引导幼儿把车开得稳当、安全。
三、创设中途上车的情景,吸引幼儿在中途候车亭候车。
1、老师带领幼儿到草地上游玩后,询问幼儿应在哪里乘车回家。
(引导幼儿说出到候车亭等车。)
2、幼儿根据车票上物品的数量,在相对应的候车亭候车,并乘坐相对应的“公共汽车”。
如车票上物品数量为1时,在1号候车亭候车,并乘坐1号汽车。
3、提醒幼儿要等汽车靠站停稳后方可上车。
四、请幼儿吃数字饼干,感谢他们来乘坐公共汽车,并对活动做评价、小结。
幼儿园大班数学经典教案2教材分析:
在日常活动中常听到小班幼儿会随口说出1、2、3、4、5……,但让幼儿实际来数一数某个东西的时候,却是口里数的和实际东西数量不相符。3—4岁的幼儿已经进行点数、计数活动,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我班幼儿现处于小班下学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已经能够按顺序口头数数,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根据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按顺序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特设计此次数学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的点数1——7的数,并能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
2.体验数学活动点数匹配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能手口一致的点数1——7的数。
活动准备:
1.课件《数数有多少》
2.操作材料:排序板、每个幼儿8朵花
活动过程:
1.手指游戏《手指变变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手指变变变》
一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两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小白兔呀。三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金孔雀呀。四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大花猫呀。五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大老虎呀。我是一只肚子非常非常饿的打老虎,想找一只小动物吃……。
2.引导幼儿点数。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春天给我们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一起去看看吧。
(展示课件)
(1)出示幻灯片大公鸡,有几只大公鸡。
(2)谁又来了,出示幻灯片两只小鸡。教师带幼儿一起点数,并说出总数。
(3)这次是谁来了,来了几只蝴蝶,请幼儿说出总数,并提醒幼儿把话说完整。
(4)春天还有美丽的花朵,来数一数,这有几朵花?
(5)还有一件好吃的礼物呢?请幼儿点数。
3.认识排序板。
(出示排序板)
提问:(1)排序板上有什么?
(2)应该从小红旗开始点数。请小朋友们手拿着小红旗进行点数。
4.幼儿练习点数。
每位幼儿先点数5以内的花朵,点数正确的幼儿老师奖励一朵花,然后再进行点数,根据不同层次的幼儿,点数数量逐渐增加。幼儿点数
5.花儿朵朵
请幼儿把花贴到自己身上,同时会说1朵花、2朵花、3朵花……。贴好后进行游戏。
幼儿园大班数学经典教案3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在两个物体中辨别哪个大,哪个小
2、在学会辨别大小的基础上,能够按大、小分类
3、学会说"大的"、"小的",让幼儿愿意说话
活动准备:
1、两个不同大小的篮框
2、演示用的大橘子和小橘子、大海宝和小海宝、大瓶子和小瓶子、大的书和小的书、许多大的和小的花
活动过程:
1、语言直接导入--今天老师带着小朋友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为什么说这个世界神奇啊?因为它充满了"大的宝宝"和"小的宝宝",老师念咒语带大家一起去吧!小朋友要闭上眼睛哦!(念咒语)--在念咒语的同时将道具展示在幼儿面前。
--请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的东西啊都分成了"大的宝宝"和"小的宝宝"(说大的时候出示大的对比物。说小的时候出示小的对比物),小朋友们能不能把大和小分辨出来呀?
2、辨别哪个大,哪个小,尝试以大、小进行分类--分别出示大橘子和小橘子、大海宝和小海宝、大瓶子和小瓶子、大的书和小的书,引导幼儿辨别大、小,并说出"大的"、"小的"。
--大的宝宝和小的宝宝都有自己的房子,大的宝宝要进大房子,小的宝宝要进小房子,可是它们没有脚,需要我们小朋友帮帮忙,把它们送回家。
--教师演示如何分类,并指导幼儿将大的对比物放到大篮框,小的对比物放到小篮框。反复练习几遍。
3、活动结束,让幼儿说出"大的"、"小的"--时间过得真快,现在我们要回家,这些宝宝们要谢谢我们的小朋友,请老师送给每个小朋友一朵花。但是呢,需要小朋友说出这个花是"大的"还是"小的"。
活动延伸:
回家后让我们找找还有什么是"大的",什么是"小的"。
幼儿园大班数学经典教案4活动目标:认识并区分物体的大小,学说这是大__,这是小__。
活动准备:大小蘑菇、小兔一只、幼儿操作材料:大小篮子两只、大小标记。
活动过程:
一、小兔采蘑菇(认识大小)
⒈(出示小兔)小朋友你认识它吗?(小兔)你知道小兔喜欢吃什么吗?
(1)(萝卜、青菜等)小兔除了喜欢吃这些还喜欢吃蘑菇。
(2)(喜欢吃蘑菇)
⒉这里有还多的蘑菇。(学说蘑菇)小兔采了两只蘑菇。我们来看一看这两只蘑菇一样大吗?(不一样)(一起认识并学说:大蘑菇、小蘑菇)
⒊再换两只蘑菇。现在你能找出哪一只是大蘑菇?哪只是小蘑菇呢?(个别幼儿上来找一找)其他幼儿再次学说大蘑菇、小蘑菇。
二、幼儿操作(帮小兔采蘑菇)(继续区分大小)
⒈小朋友刚才帮小兔区分了蘑菇的大小,真棒!草地上还有好多的蘑菇,现在小兔请小朋友每人采一只大蘑菇、一只小蘑菇。(幼儿操作)
⒉你采到大蘑菇了吗?采到小蘑菇了吗?(集体检查)
⒊操作错误的幼儿进行及时的改正。
三、帮小兔送蘑菇(分类)
⒈小朋友真棒!都采到了蘑菇。我们要帮小兔送回家。看这是什么?是小兔的房子,这两间房子是一样吗?幼儿观察,比较房子的大小,这是大房子还是小房子?对,这是大房子,这是小房子,房子的上面还有大标记,还有小标记,那小房子里送什么蘑菇呢?(小蘑菇)让幼儿说说。那大房子该送什么样的蘑菇呢?
⒉幼儿一起送蘑菇回家。师讲评:纠正送错的蘑菇。
⒊小朋友帮小兔采了好多的蘑菇,小兔真开心。
幼儿园大班数学经典教案5【活动设计】
在“小超市”游戏中,我发现幼儿能熟练地唱数,但若要求他们进行一一对应地默数,就会遇到问题。如默数到“5”,报出的总数却是“6”。其实这是幼儿不明白数数时最后一个数词所代表的是集合的总数,不理解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幼儿学习某些概念是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和理解的,而不是靠教师教会的。所以我依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结合正在开展的“好吃的食物”主题,设计了“听声音数糖果”活动。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我采用了默数的方法,同时通过反复练习让幼儿明白数数时最后一个数词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在活动中还添加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多1”或“少1”,并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开展。这也是此活动的一个创新点。
【活动目标】
1、能通过“听声音”默数10以内的数,并能找出相应的数字,尝试着了解“多1”或“少1”的数概念。
2、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参加活动。
【活动准备】
1、供幼儿踩的板板6~8块,上面写有数字。
2、糖罐一只(是铁罐):糖果若干。
【活动过程】
玩法一: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糖罐和许多糖果,我们一起来玩‘听声音数糖果’的游戏。小朋友分成两组:南南组和西西组,比一比哪组的孩子最棒。”
2、小朋友用手蒙住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待老师请到后才能站起来大声告诉大家。(听到放进了几颗糖果,并要及时验证)
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待教师请到后才能站起来大声回答。
玩法二:
1、“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许多板板,上面有数字,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几呀?”(教师一边放板板,一边让幼儿认认板板上的数字)
2、“这次游戏的玩法和刚才的不一样。小朋友蒙住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等老师说开始,小朋友就去踩有这个数字的板板。”
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每教师说“开始”,幼儿才能离开座位去踩板板。
踩板板时不能拥挤,用脚碰到板板就行了。
玩法三:
1、“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更有难度的游戏,也要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等老师说开始,小朋友就去踩比这个数字多1的板板。踩对的孩子老师要来抱一抱他,还有好吃的糖果奖励。”
2、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玩“少1”的游戏。(“多1”或“少1”的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的游戏水平及时调整)
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教师说“开始”,幼儿才能离开座位去踩板板。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积极投入,__迭起。分析原因,其一是游戏中的规则简单,幼儿非常容易理解和操作。其二是游戏具有趣味性,默数是中班上学期不常用的一种数数方法,所以幼儿很喜欢。听完声音后不能马上回答,而是要捂住嘴巴听到命令后才能报出答案或去踩相应的板板,小小的一个动作既帮助幼儿遵守了游戏规则,又让他们沉浸在游戏情节中。
对于教师来说,我也非常喜欢这则活动。其一这个活动教具少,便于操作。其二是规则简单,便于教师交待清楚。其三是整个活动层层递进,幼儿在活动中练习了默数、手口一致点数、尝试理解“多1”或“少1”的数概念等。整个活动贯穿了“形式不变内容变”的设计原则,让幼儿反复练习,却不感到枯燥乏味。
在整个活动实施过程中,我觉得教师一定要交代清楚游戏规则,游戏后要有验证环节,因为验证就是手口一致点数的过程,也是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和体验数数时最后一个数词代表集合的总数这一数概念。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了解游戏是培养孩子兴趣、探究、合作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游戏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容,使得游戏与孩子能力的培养关系成为必要的,教师必须明白孩子们通过游戏可以学懂、了解所要掌握的“内容”,并将其与课堂活动、课程教授相联系,成为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但游戏不能替代教学、教学也不能替代游戏。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它更多的强调“兴趣”、“表现”、“过程”,而教学是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幼儿,它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强调效果,强调的是教师指导下的幼儿活动;因此,对幼儿来说,教学和游戏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但是,目前老师们在教学时对数学游戏化活动还做不到科学化的运用,忽略了游戏化活动的内在实质与功能,使游戏难以发挥其良好的效果。根据这一状况我们设想:如果能以《纲要》精神为指导,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以及数学游戏自身的功能与特点,系统有序地开展数学教育游戏化活动,就能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幼儿参与数活动的独立性、合作性,使数学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将二者有机的整合,发挥教育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对象:随机整群抽取本园大(3)班幼儿45名为实验班,大(2)班幼儿45名为对比对照班。
(二)研究方式:等组仅后测
(三)研究方法:准实验法
(四)研究时间:2008年9月——2009年5月
(五)研究措施:
实验班:
1、根据数学内容组织开展不同的数学游戏活动,将教育目的融于游戏活动中,使数学活动游戏化。
2、通过努力创设良好游戏情境,提供合理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3、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运用、设计不同的数学游戏。
如:学习10以内运算时以操作性游戏、情节性游戏、口头
游戏、智力游戏为主。
学习自编应用题以情节性游戏为主。
学习辨别空间方位时以操作性游戏、口头游戏为主。
学习排序时以操作性游戏、情节性游戏为主。
学习等分时以操作性游戏、智力性游戏为主。
对照班:按大班《教育参考书》中的数学教育活动提示开
(六)检测项目:
1、数知识运用能力。
2、学习过程积极性。
3、操作能力。
4、交往态度。
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检测数据表明(见表一),实验班幼儿比对照班幼儿在数知识的掌握上存在着十分显著或显著的差异检测的P<0.01。这说明将数学教育游戏化是十分有效而成功的。优秀的、有成效的数学游戏活动不仅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主要的是它能让幼儿在数学教育游戏化活动中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而获得相应的数知识和数经验。其具体表现及归因分析如下:
1.实验班幼儿对10以内运算与运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在测查中,我们创设了“超市”的情境,让两班幼儿到超市中购买10元钱的东西,结果发现,实验班的大部分幼儿能很快的运用口头运算的方法购买两样合起来是10元钱的东西,有的幼儿还能运用连加的方法购买3——5样东西。而对照班的幼儿则不能马上将购物与运算两种经验结合起来,且口头运算的速度较慢。究其原因是因为实验班幼儿在学习运算的初期,我们以操作性游戏和情节性游戏为主开展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对各种实物进行操作中理解加、减的含义和运算的方法,并辅以情节性游戏消除运算所带来的单调、乏味,增加运算的趣味性,增强幼儿运用运算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运算的中、后期,我们以口头游戏和竞赛性游戏为主,逐步地将幼儿手中具体的实物转化为大脑中抽象的数字与符号,并辅以竞赛性游戏,增强幼儿对运算的兴趣和信心。
2.实验班幼儿在排序、空间方位辨别和等分这三个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如在学习“排序”时,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快乐小厨师”的游戏情境,并提供各种水果、干果和蔬菜,以“拼盘”的形式展开活动。起先,大部分幼儿则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将各种材料随意拼搭,于是,在第一次的展示中,老师有意识地将“有规律的拼盘”与“无规律的拼盘”放在一起对比,让幼儿发现并感受运用“排序”的美;幼儿受到启发后就尝试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拼盘,由于提供的材料十分丰富,扩散了幼儿的思维空间,幼儿在排序时的选择十分自由而灵活。在统计时我们发现,一半的幼儿有4——5种拼盘方法,有的幼儿不仅考虑到了排列的规律,还考虑到了色彩的搭配。再第二次展示时,孩子们争着介绍自己的拼盘,排序的规律各不相同,交流的气氛十分活跃,师生共同感受到了规律美、和色彩美,直到活动结束,大家还意由未尽。又如大班幼儿对“左右”这一空间方位的认识,本来就十分困难。针对这点,我们设计了如“找左右手”、“戴手镯”、“走迷宫”、“捉迷藏”等诸多的操作性游戏,让幼儿逐步地从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过渡到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教师并在日常有意识的以口头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加以复习和巩固,增强了空间辨别能力,因此在检测中,实验班幼儿辨别左右的正确率要大大高于对照班的幼儿。在学习“等分”这一知识时,除了让幼儿通过对实物的操作理解等分的含义和方法外,我们还着重通过智力游戏拓展幼儿的思路,鼓励他们寻找不同的等分方法,因此在测查中,同样是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四等分,实验班的23名幼儿有4——5种的方法,而对照班的30名幼儿却都只有2——3种的方法。
3.实验班幼儿与对照班幼儿在对自编应用题能力上,差异不是十分显著P<0.05,检测发现,两个班的幼儿口编应用题和看图编应用题的水平相近,,但值得一提的是实验班的幼儿看情境编应用题的能力要稍高于对照班的幼儿。因为应用题最主要特点是它源于生活,它是以幼儿熟悉的游戏或生活的情境来表达数量关系并提出回答的要求,这种寓加减任务于情境之中的数学活动,尤其能反映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基于应用题所具备的这些特点与优势,我们在实验班组织数学活动时,着重通过创设各种不同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学会认真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事物的不同之处,并根据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状态等多种特征创编和解答应用题,从中感受“数学源自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的乐趣,逐步提高数的运用能力。
4.数学教学游戏化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从而也促进了幼儿与同伴间的交往与合作。检测统计看出(见表二),实验班幼儿在活动中举手发言的均数要高于对照班的幼儿,原因是游化教学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语言表达环境,表现在它对幼儿活动积极性的激发上,鼓励幼儿愿意把自己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同时,在游戏中,幼儿很自然地与同伴边操作边进行交流,形成了合作的愿望与能力,因此在大班下学期,我们还有意识的在游戏中增加幼儿合作的机会,让幼儿通过游戏化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同伴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分享成功的快乐,提高合作能力。此外,从表(三)还表明,实验班幼儿的操作情况也稍好于对照班,有趣的教学游戏不仅能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还缓解了“上课”给幼儿带来的紧张气氛,在活动中,幼儿能以“游戏”的心情对待失败和错误,因此实验班的幼儿与对照班的幼儿相比,减少了操作时的从众性和被动性,幼儿愿意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找到问题的答案,从中享受游戏所带来的乐趣。
思考与建议
1.要区分教学游戏化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的差异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对三者的概念有着清晰的了解,只有我们明白了它们在教育中的不同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好的发挥它们教育有效性。教学游戏化活动,正是要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将教育目标融入游戏中,使游戏成为教学手段,但在活动中教师要淡化目的,强化手段,看轻结果,重视过程。游戏化的程度越高,其手段和过程越鲜明,目的和结果就越隐蔽。教育效果就越有效。而游戏是没有特定的目的的,它是幼儿自发的,虽然在活动中它是孩子自娱自乐的,但也会有探索,也会有发现,也会有创造,这只能说是游戏中潜在的学习因素,是游戏产生的教育效果,而不是教学活动本身。同样,教学活动有较强的目的性,它由教育目的引发的诱导性探索。它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和活动的结果。
2.要重视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活动设计
一次成功的数学教学游戏化活动,它本身的设计是否合理,它是纯游戏还是带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不同功能与特点的游戏,它所针对使用的数学内容也大不相同,所赋予的教育意义也有所不同。老师在选择与设计数学游戏时,不仅要根据内容选择游戏方式,还应考虑到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它们的结合是否有趣味和合理。有趣的游戏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和操作乐趣,而教学的目的性却是隐性的蕴藏在游戏中。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感受、获得或运用到相关的数知识。我们更要注重整个的活动过程:如在“玩玩分分——感知4以内数的组成分解”这一活动中,我们为幼儿设计了一组“运西瓜”的游戏,通过运送,幼儿看到原来在一起的4个西瓜分成了两份,直观地理解了组成分解中的“分”与“合”,同时“打开闸门”、“看西瓜从斜坡上滚落”的有趣动作和情景都使幼儿产生了反复游戏的兴趣,从而反复地感受4粒西瓜的分合过程,并在多次游戏后的记录中发现、总结出4粒西瓜原来有3种不同的分法。一次数学活动往往是多个游戏活动的组合,老师在设计时还应考虑到游戏间的动静搭配,个人、小组以及集体间游戏的交替等,以此来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使游戏活动的气氛更为活跃。
3.要加强数学教学游戏化活动的指导
在数学教育游戏活动中,幼儿处于显性的主体地位,教师处于隐性辅导地位。因此老师不能以导演的角色出现在教育活动中,要以不同的角色身份巧妙对活动进行指导。有时,老师是教学游戏化活动的介绍者,向幼儿讲解教学中的游戏规则与玩法;有时,老师是教学游戏化活动的参与者,是幼儿的游戏伙伴,一般情况下教师以观察为主,当幼儿活动中出现困难时,可以适时的加以引导、鼓励,倾听幼儿的讨论与表述,了解幼儿对各种数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时,老师是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幼儿讨论在数学游戏中看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或解决的办法;有时,老师仅仅只是材料的提供者和活动的旁观者。但不管是哪一种身份,老师都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当我们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特别注意个体差异,尤其在材料投放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幼儿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我们要允许幼儿在反复操作中一点一滴地建构起数的感性认识,启发幼儿尝试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不怕困难耐心实践,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充分享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通过我们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游戏和教学虽是独立的活动,不可相互替代,但是却具有互补性,将两者实现最优化的结合,会使幼儿园教育变得更为完善,会从根本上改变“放羊式”的或者“灌输式”的教育。
大班数学内容要掌握的知识如下:
10以内数的认识与组成。
应该以多种形式来接触不同形式的“数”,比如“点数”。通过鼓励孩子讲述故事,来理解数的组成。
数感游戏。
可以通过复述数字或倒叙数字等游戏,通过听和读,手耳脑统合提升孩子数感。
其他认知。
图形认知。
图形认知最好的方法就是积木类游戏,通过触碰,构想,搭建,来对不同形状物品特点进行启蒙,也是对空间思维的一种锻炼,结合生活,寓教于乐,玩中学才
大班数学学习内容有:10以内的倒数、顺数、相邻数10以内的分成和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会一般的用三句话表述图意(即简单的加减运算应用题)、会进行二次分类稍复杂的排序认识人民币会区分左右能学会测量会分类计数等,内容比较多。
第一、数学与儿童数学概念的早期发展
第二、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第三、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理
第四、不同类型和结构化程度的数学教育活动设计
第五、幼儿园各类内容的数学教育活动设计
第六、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整合与渗透
幼儿园大班数学经典教案5篇
我们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是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基本技能是否熟练、解决书本中的问题是否强为教学目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大班数学经典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幼儿园大班数学经典教案1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1、2、3,感知3以内的数量,理解3以内数字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2、在游戏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懂得乘车的简单礼仪。
活动准备
1、分别贴有1—3数字标志的头饰。
2、教玩具公共汽车3辆,车票若干,分别是数量为1、2、3的食物卡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乘坐公共汽车的情景,吸引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1、老师邀请幼儿乘坐“公共汽车”去游玩,询问幼儿该怎样乘坐。
(引导幼儿说出从前门投币上车,从__下车;上车时一个跟着一个,不推也不挤;上车后坐好扶稳,等等。)
2、介绍乘车的要求:正确点数车票上的物品后,根据物品的数量乘坐相对应的“公共汽车”。
如车票上物品数量为1个时,应该乘坐1号车。
二、邀请幼儿参与游戏
1、请三名幼儿当司机,并戴上有数字标志的头饰,根据头饰的数字开相应的“公共汽车”。
2、其余幼儿当乘客,根据车票上的物品数量,乘坐相应的“公共汽车”。
3、“公共汽车”从起点开到终点,老师引导幼儿把车开得稳当、安全。
三、创设中途上车的情景,吸引幼儿在中途候车亭候车。
1、老师带领幼儿到草地上游玩后,询问幼儿应在哪里乘车回家。
(引导幼儿说出到候车亭等车。)
2、幼儿根据车票上物品的数量,在相对应的候车亭候车,并乘坐相对应的“公共汽车”。
如车票上物品数量为1时,在1号候车亭候车,并乘坐1号汽车。
3、提醒幼儿要等汽车靠站停稳后方可上车。
四、请幼儿吃数字饼干,感谢他们来乘坐公共汽车,并对活动做评价、小结。
幼儿园大班数学经典教案2教材分析:
在日常活动中常听到小班幼儿会随口说出1、2、3、4、5……,但让幼儿实际来数一数某个东西的时候,却是口里数的和实际东西数量不相符。3—4岁的幼儿已经进行点数、计数活动,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我班幼儿现处于小班下学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已经能够按顺序口头数数,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根据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按顺序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特设计此次数学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的点数1——7的数,并能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
2.体验数学活动点数匹配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能手口一致的点数1——7的数。
活动准备:
1.课件《数数有多少》
2.操作材料:排序板、每个幼儿8朵花
活动过程:
1.手指游戏《手指变变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手指变变变》
一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两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小白兔呀。三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金孔雀呀。四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大花猫呀。五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大老虎呀。我是一只肚子非常非常饿的打老虎,想找一只小动物吃……。
2.引导幼儿点数。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春天给我们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一起去看看吧。
(展示课件)
(1)出示幻灯片大公鸡,有几只大公鸡。
(2)谁又来了,出示幻灯片两只小鸡。教师带幼儿一起点数,并说出总数。
(3)这次是谁来了,来了几只蝴蝶,请幼儿说出总数,并提醒幼儿把话说完整。
(4)春天还有美丽的花朵,来数一数,这有几朵花?
(5)还有一件好吃的礼物呢?请幼儿点数。
3.认识排序板。
(出示排序板)
提问:(1)排序板上有什么?
(2)应该从小红旗开始点数。请小朋友们手拿着小红旗进行点数。
4.幼儿练习点数。
每位幼儿先点数5以内的花朵,点数正确的幼儿老师奖励一朵花,然后再进行点数,根据不同层次的幼儿,点数数量逐渐增加。幼儿点数
5.花儿朵朵
请幼儿把花贴到自己身上,同时会说1朵花、2朵花、3朵花……。贴好后进行游戏。
幼儿园大班数学经典教案3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在两个物体中辨别哪个大,哪个小
2、在学会辨别大小的基础上,能够按大、小分类
3、学会说"大的"、"小的",让幼儿愿意说话
活动准备:
1、两个不同大小的篮框
2、演示用的大橘子和小橘子、大海宝和小海宝、大瓶子和小瓶子、大的书和小的书、许多大的和小的花
活动过程:
1、语言直接导入--今天老师带着小朋友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为什么说这个世界神奇啊?因为它充满了"大的宝宝"和"小的宝宝",老师念咒语带大家一起去吧!小朋友要闭上眼睛哦!(念咒语)--在念咒语的同时将道具展示在幼儿面前。
--请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的东西啊都分成了"大的宝宝"和"小的宝宝"(说大的时候出示大的对比物。说小的时候出示小的对比物),小朋友们能不能把大和小分辨出来呀?
2、辨别哪个大,哪个小,尝试以大、小进行分类--分别出示大橘子和小橘子、大海宝和小海宝、大瓶子和小瓶子、大的书和小的书,引导幼儿辨别大、小,并说出"大的"、"小的"。
--大的宝宝和小的宝宝都有自己的房子,大的宝宝要进大房子,小的宝宝要进小房子,可是它们没有脚,需要我们小朋友帮帮忙,把它们送回家。
--教师演示如何分类,并指导幼儿将大的对比物放到大篮框,小的对比物放到小篮框。反复练习几遍。
3、活动结束,让幼儿说出"大的"、"小的"--时间过得真快,现在我们要回家,这些宝宝们要谢谢我们的小朋友,请老师送给每个小朋友一朵花。但是呢,需要小朋友说出这个花是"大的"还是"小的"。
活动延伸:
回家后让我们找找还有什么是"大的",什么是"小的"。
幼儿园大班数学经典教案4活动目标:认识并区分物体的大小,学说这是大__,这是小__。
活动准备:大小蘑菇、小兔一只、幼儿操作材料:大小篮子两只、大小标记。
活动过程:
一、小兔采蘑菇(认识大小)
⒈(出示小兔)小朋友你认识它吗?(小兔)你知道小兔喜欢吃什么吗?
(1)(萝卜、青菜等)小兔除了喜欢吃这些还喜欢吃蘑菇。
(2)(喜欢吃蘑菇)
⒉这里有还多的蘑菇。(学说蘑菇)小兔采了两只蘑菇。我们来看一看这两只蘑菇一样大吗?(不一样)(一起认识并学说:大蘑菇、小蘑菇)
⒊再换两只蘑菇。现在你能找出哪一只是大蘑菇?哪只是小蘑菇呢?(个别幼儿上来找一找)其他幼儿再次学说大蘑菇、小蘑菇。
二、幼儿操作(帮小兔采蘑菇)(继续区分大小)
⒈小朋友刚才帮小兔区分了蘑菇的大小,真棒!草地上还有好多的蘑菇,现在小兔请小朋友每人采一只大蘑菇、一只小蘑菇。(幼儿操作)
⒉你采到大蘑菇了吗?采到小蘑菇了吗?(集体检查)
⒊操作错误的幼儿进行及时的改正。
三、帮小兔送蘑菇(分类)
⒈小朋友真棒!都采到了蘑菇。我们要帮小兔送回家。看这是什么?是小兔的房子,这两间房子是一样吗?幼儿观察,比较房子的大小,这是大房子还是小房子?对,这是大房子,这是小房子,房子的上面还有大标记,还有小标记,那小房子里送什么蘑菇呢?(小蘑菇)让幼儿说说。那大房子该送什么样的蘑菇呢?
⒉幼儿一起送蘑菇回家。师讲评:纠正送错的蘑菇。
⒊小朋友帮小兔采了好多的蘑菇,小兔真开心。
幼儿园大班数学经典教案5【活动设计】
在“小超市”游戏中,我发现幼儿能熟练地唱数,但若要求他们进行一一对应地默数,就会遇到问题。如默数到“5”,报出的总数却是“6”。其实这是幼儿不明白数数时最后一个数词所代表的是集合的总数,不理解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幼儿学习某些概念是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和理解的,而不是靠教师教会的。所以我依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结合正在开展的“好吃的食物”主题,设计了“听声音数糖果”活动。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我采用了默数的方法,同时通过反复练习让幼儿明白数数时最后一个数词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在活动中还添加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多1”或“少1”,并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开展。这也是此活动的一个创新点。
【活动目标】
1、能通过“听声音”默数10以内的数,并能找出相应的数字,尝试着了解“多1”或“少1”的数概念。
2、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参加活动。
【活动准备】
1、供幼儿踩的板板6~8块,上面写有数字。
2、糖罐一只(是铁罐):糖果若干。
【活动过程】
玩法一: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糖罐和许多糖果,我们一起来玩‘听声音数糖果’的游戏。小朋友分成两组:南南组和西西组,比一比哪组的孩子最棒。”
2、小朋友用手蒙住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待老师请到后才能站起来大声告诉大家。(听到放进了几颗糖果,并要及时验证)
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待教师请到后才能站起来大声回答。
玩法二:
1、“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许多板板,上面有数字,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几呀?”(教师一边放板板,一边让幼儿认认板板上的数字)
2、“这次游戏的玩法和刚才的不一样。小朋友蒙住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等老师说开始,小朋友就去踩有这个数字的板板。”
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每教师说“开始”,幼儿才能离开座位去踩板板。
踩板板时不能拥挤,用脚碰到板板就行了。
玩法三:
1、“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更有难度的游戏,也要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等老师说开始,小朋友就去踩比这个数字多1的板板。踩对的孩子老师要来抱一抱他,还有好吃的糖果奖励。”
2、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玩“少1”的游戏。(“多1”或“少1”的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的游戏水平及时调整)
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教师说“开始”,幼儿才能离开座位去踩板板。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积极投入,__迭起。分析原因,其一是游戏中的规则简单,幼儿非常容易理解和操作。其二是游戏具有趣味性,默数是中班上学期不常用的一种数数方法,所以幼儿很喜欢。听完声音后不能马上回答,而是要捂住嘴巴听到命令后才能报出答案或去踩相应的板板,小小的一个动作既帮助幼儿遵守了游戏规则,又让他们沉浸在游戏情节中。
对于教师来说,我也非常喜欢这则活动。其一这个活动教具少,便于操作。其二是规则简单,便于教师交待清楚。其三是整个活动层层递进,幼儿在活动中练习了默数、手口一致点数、尝试理解“多1”或“少1”的数概念等。整个活动贯穿了“形式不变内容变”的设计原则,让幼儿反复练习,却不感到枯燥乏味。
在整个活动实施过程中,我觉得教师一定要交代清楚游戏规则,游戏后要有验证环节,因为验证就是手口一致点数的过程,也是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和体验数数时最后一个数词代表集合的总数这一数概念。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了解游戏是培养孩子兴趣、探究、合作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游戏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容,使得游戏与孩子能力的培养关系成为必要的,教师必须明白孩子们通过游戏可以学懂、了解所要掌握的“内容”,并将其与课堂活动、课程教授相联系,成为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但游戏不能替代教学、教学也不能替代游戏。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它更多的强调“兴趣”、“表现”、“过程”,而教学是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幼儿,它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强调效果,强调的是教师指导下的幼儿活动;因此,对幼儿来说,教学和游戏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但是,目前老师们在教学时对数学游戏化活动还做不到科学化的运用,忽略了游戏化活动的内在实质与功能,使游戏难以发挥其良好的效果。根据这一状况我们设想:如果能以《纲要》精神为指导,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以及数学游戏自身的功能与特点,系统有序地开展数学教育游戏化活动,就能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幼儿参与数活动的独立性、合作性,使数学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将二者有机的整合,发挥教育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对象:随机整群抽取本园大(3)班幼儿45名为实验班,大(2)班幼儿45名为对比对照班。
(二)研究方式:等组仅后测
(三)研究方法:准实验法
(四)研究时间:2008年9月——2009年5月
(五)研究措施:
实验班:
1、根据数学内容组织开展不同的数学游戏活动,将教育目的融于游戏活动中,使数学活动游戏化。
2、通过努力创设良好游戏情境,提供合理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3、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运用、设计不同的数学游戏。
如:学习10以内运算时以操作性游戏、情节性游戏、口头
游戏、智力游戏为主。
学习自编应用题以情节性游戏为主。
学习辨别空间方位时以操作性游戏、口头游戏为主。
学习排序时以操作性游戏、情节性游戏为主。
学习等分时以操作性游戏、智力性游戏为主。
对照班:按大班《教育参考书》中的数学教育活动提示开
(六)检测项目:
1、数知识运用能力。
2、学习过程积极性。
3、操作能力。
4、交往态度。
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检测数据表明(见表一),实验班幼儿比对照班幼儿在数知识的掌握上存在着十分显著或显著的差异检测的P<0.01。这说明将数学教育游戏化是十分有效而成功的。优秀的、有成效的数学游戏活动不仅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主要的是它能让幼儿在数学教育游戏化活动中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而获得相应的数知识和数经验。其具体表现及归因分析如下:
1.实验班幼儿对10以内运算与运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在测查中,我们创设了“超市”的情境,让两班幼儿到超市中购买10元钱的东西,结果发现,实验班的大部分幼儿能很快的运用口头运算的方法购买两样合起来是10元钱的东西,有的幼儿还能运用连加的方法购买3——5样东西。而对照班的幼儿则不能马上将购物与运算两种经验结合起来,且口头运算的速度较慢。究其原因是因为实验班幼儿在学习运算的初期,我们以操作性游戏和情节性游戏为主开展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对各种实物进行操作中理解加、减的含义和运算的方法,并辅以情节性游戏消除运算所带来的单调、乏味,增加运算的趣味性,增强幼儿运用运算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运算的中、后期,我们以口头游戏和竞赛性游戏为主,逐步地将幼儿手中具体的实物转化为大脑中抽象的数字与符号,并辅以竞赛性游戏,增强幼儿对运算的兴趣和信心。
2.实验班幼儿在排序、空间方位辨别和等分这三个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如在学习“排序”时,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快乐小厨师”的游戏情境,并提供各种水果、干果和蔬菜,以“拼盘”的形式展开活动。起先,大部分幼儿则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将各种材料随意拼搭,于是,在第一次的展示中,老师有意识地将“有规律的拼盘”与“无规律的拼盘”放在一起对比,让幼儿发现并感受运用“排序”的美;幼儿受到启发后就尝试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拼盘,由于提供的材料十分丰富,扩散了幼儿的思维空间,幼儿在排序时的选择十分自由而灵活。在统计时我们发现,一半的幼儿有4——5种拼盘方法,有的幼儿不仅考虑到了排列的规律,还考虑到了色彩的搭配。再第二次展示时,孩子们争着介绍自己的拼盘,排序的规律各不相同,交流的气氛十分活跃,师生共同感受到了规律美、和色彩美,直到活动结束,大家还意由未尽。又如大班幼儿对“左右”这一空间方位的认识,本来就十分困难。针对这点,我们设计了如“找左右手”、“戴手镯”、“走迷宫”、“捉迷藏”等诸多的操作性游戏,让幼儿逐步地从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过渡到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教师并在日常有意识的以口头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加以复习和巩固,增强了空间辨别能力,因此在检测中,实验班幼儿辨别左右的正确率要大大高于对照班的幼儿。在学习“等分”这一知识时,除了让幼儿通过对实物的操作理解等分的含义和方法外,我们还着重通过智力游戏拓展幼儿的思路,鼓励他们寻找不同的等分方法,因此在测查中,同样是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四等分,实验班的23名幼儿有4——5种的方法,而对照班的30名幼儿却都只有2——3种的方法。
3.实验班幼儿与对照班幼儿在对自编应用题能力上,差异不是十分显著P<0.05,检测发现,两个班的幼儿口编应用题和看图编应用题的水平相近,,但值得一提的是实验班的幼儿看情境编应用题的能力要稍高于对照班的幼儿。因为应用题最主要特点是它源于生活,它是以幼儿熟悉的游戏或生活的情境来表达数量关系并提出回答的要求,这种寓加减任务于情境之中的数学活动,尤其能反映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基于应用题所具备的这些特点与优势,我们在实验班组织数学活动时,着重通过创设各种不同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学会认真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事物的不同之处,并根据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状态等多种特征创编和解答应用题,从中感受“数学源自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的乐趣,逐步提高数的运用能力。
4.数学教学游戏化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从而也促进了幼儿与同伴间的交往与合作。检测统计看出(见表二),实验班幼儿在活动中举手发言的均数要高于对照班的幼儿,原因是游化教学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语言表达环境,表现在它对幼儿活动积极性的激发上,鼓励幼儿愿意把自己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同时,在游戏中,幼儿很自然地与同伴边操作边进行交流,形成了合作的愿望与能力,因此在大班下学期,我们还有意识的在游戏中增加幼儿合作的机会,让幼儿通过游戏化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同伴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分享成功的快乐,提高合作能力。此外,从表(三)还表明,实验班幼儿的操作情况也稍好于对照班,有趣的教学游戏不仅能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还缓解了“上课”给幼儿带来的紧张气氛,在活动中,幼儿能以“游戏”的心情对待失败和错误,因此实验班的幼儿与对照班的幼儿相比,减少了操作时的从众性和被动性,幼儿愿意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找到问题的答案,从中享受游戏所带来的乐趣。
思考与建议
1.要区分教学游戏化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的差异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对三者的概念有着清晰的了解,只有我们明白了它们在教育中的不同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好的发挥它们教育有效性。教学游戏化活动,正是要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将教育目标融入游戏中,使游戏成为教学手段,但在活动中教师要淡化目的,强化手段,看轻结果,重视过程。游戏化的程度越高,其手段和过程越鲜明,目的和结果就越隐蔽。教育效果就越有效。而游戏是没有特定的目的的,它是幼儿自发的,虽然在活动中它是孩子自娱自乐的,但也会有探索,也会有发现,也会有创造,这只能说是游戏中潜在的学习因素,是游戏产生的教育效果,而不是教学活动本身。同样,教学活动有较强的目的性,它由教育目的引发的诱导性探索。它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和活动的结果。
2.要重视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活动设计
一次成功的数学教学游戏化活动,它本身的设计是否合理,它是纯游戏还是带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不同功能与特点的游戏,它所针对使用的数学内容也大不相同,所赋予的教育意义也有所不同。老师在选择与设计数学游戏时,不仅要根据内容选择游戏方式,还应考虑到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它们的结合是否有趣味和合理。有趣的游戏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和操作乐趣,而教学的目的性却是隐性的蕴藏在游戏中。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感受、获得或运用到相关的数知识。我们更要注重整个的活动过程:如在“玩玩分分——感知4以内数的组成分解”这一活动中,我们为幼儿设计了一组“运西瓜”的游戏,通过运送,幼儿看到原来在一起的4个西瓜分成了两份,直观地理解了组成分解中的“分”与“合”,同时“打开闸门”、“看西瓜从斜坡上滚落”的有趣动作和情景都使幼儿产生了反复游戏的兴趣,从而反复地感受4粒西瓜的分合过程,并在多次游戏后的记录中发现、总结出4粒西瓜原来有3种不同的分法。一次数学活动往往是多个游戏活动的组合,老师在设计时还应考虑到游戏间的动静搭配,个人、小组以及集体间游戏的交替等,以此来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使游戏活动的气氛更为活跃。
3.要加强数学教学游戏化活动的指导
在数学教育游戏活动中,幼儿处于显性的主体地位,教师处于隐性辅导地位。因此老师不能以导演的角色出现在教育活动中,要以不同的角色身份巧妙对活动进行指导。有时,老师是教学游戏化活动的介绍者,向幼儿讲解教学中的游戏规则与玩法;有时,老师是教学游戏化活动的参与者,是幼儿的游戏伙伴,一般情况下教师以观察为主,当幼儿活动中出现困难时,可以适时的加以引导、鼓励,倾听幼儿的讨论与表述,了解幼儿对各种数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时,老师是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幼儿讨论在数学游戏中看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或解决的办法;有时,老师仅仅只是材料的提供者和活动的旁观者。但不管是哪一种身份,老师都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当我们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特别注意个体差异,尤其在材料投放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幼儿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我们要允许幼儿在反复操作中一点一滴地建构起数的感性认识,启发幼儿尝试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不怕困难耐心实践,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充分享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通过我们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游戏和教学虽是独立的活动,不可相互替代,但是却具有互补性,将两者实现最优化的结合,会使幼儿园教育变得更为完善,会从根本上改变“放羊式”的或者“灌输式”的教育。
上一篇:大班数学知识抢答游戏
下一篇:大班数学知识问答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