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买卖游戏知识点
2025-01-04 03:26:26
0

一、如何利用数学游戏促进幼儿思维成长

一、游戏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对游戏的研究总是从三个方面下手:

(一)游戏的定义

(二)游戏的属性

(三)游戏的功能

迄今为止,教育学、心理学界对幼儿游戏已经取得了基本的共识:在“剩余精力学说”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找出了幼儿游戏的真正原因:幼儿身心的飞速发展和幼儿的心理特点,需要参与真正的实践活动与幼儿本身实际能力不够之间的矛盾;从而认定: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主要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游戏是幼儿对生长过程的一种适应,幼儿的所有学习主要是在游戏中发生完成的.

从游戏活动与学习、劳动活动的区别来看,游戏具有下列属性和

特点:

①.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幼儿的主动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游戏是适应幼儿的内部需要而产生的,使得幼儿乐于参与游戏并且易于在游戏中受到教育.

1.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现实生活

幼儿的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发展,进行的是假想的成人实践活动.

2.游戏总是伴随有愉悦的情绪

在游戏中幼儿能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

3.游戏无强制的目的

虽然课堂中的游戏常带有一定的强制目的性,但并不需要儿童在游戏中明确这个目的,所以幼儿的兴趣仍在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正因为游戏的这些特点和属性,使得游戏不仅成为幼儿最喜爱、最基本的活动,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它促进了幼儿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发展.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从游戏中强健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是儿童的良师.”在数学教育中,游戏又有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

(一)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之一;思维的产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在幼儿的数的教育活动中,有许多数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而此类游戏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让

幼儿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颜色、大小、形状或者其他的特征)进行多种角度的分类、排序活动;用不同的方法使两排数量相差1的物体变成一样多;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等等.这些活动均要求幼儿改进思维方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思考,加快思维的反应速度,进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分析与综合的发展

所谓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的过程;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的特征总和为整体.所以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在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与综合具有不同的水平.大班幼儿的分析与综合,主要是在实际活动中利用表象思维进行的分析与综合.在传授幼儿数学知识的同时,教师如果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学教育的许多内容都能提高幼儿这两种水平,并且能够促进幼儿学会更高一级的分析与综合.

(三)游戏增强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注视、观察、摆弄、发现、探索、并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而游戏恰恰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的环境,让他去实现他的好奇心.例如:幼儿在玩二进制猜数游戏时,他们会被一个个造型奇特的玩具所吸引,同时会对老师或者同伴手中的数字或者物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会迫切的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在这样的认数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正是在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驱使下,引发了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同时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正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

幼儿游戏就是幼儿本身一种无强制的外在目的的、在假想情景中发展的一种假想成人实践活动”.

二、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数学教育的原因

(一)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要求

根据《纲要》中幼儿数学教育目标:“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其中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数学教育应当联系生活、寓教于乐、在生活场所和模拟场所中展开.这里的生活既包括现实世界的生活,又包括虚拟生活,而游戏则属于虚拟生活之列.我们之所提出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口号,是因为幼儿的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质就是:以来源于生活为内涵,以服务生活为目的,并最终服务于现实生活.同时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交流操作,通过反思来建构;因此数学的学习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引起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这正好符合幼儿思维借助于具体形象的特点.而游戏恰好也是生活化的、假想的、又是依托于生活,模拟情景再现生活的,使数学教育生活化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有助于幼儿学习有活力的数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数学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和想象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它能感受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但是还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这个时候,让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我们做教师还应当注意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导幼儿学习.例如: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做教具(消过毒的冷饮棒、喝过的易拉罐等).幼儿可以用这些东西来进行拼图、搭积木、排序、数数、分类等数学方面的学习.

(二)幼儿数学教

育游戏化的要求

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巧妙的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让幼儿的生活摆脱过多的“包袱”,并让幼儿从游戏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若将数学知识融入各类游戏中.这样一方面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另一方面,还能让幼儿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例如:在玩游戏“开商店”时,“顾客”与“营业员”进行买卖游戏,老师也可以假扮顾客参与其中,例如:顾客要买5块口香糖、4把牙刷、6条毛巾……;在这个简单有趣的游戏过程中,既锻炼了幼儿的数数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给物品分类的能力.

(三)幼儿数学教育人文化的要求

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总是以牺牲某些方面的利益作为价值的.幼儿教育天地是一把双刃剑:在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功利主义的促使下,我们的幼儿教育正面临着种种困惑:兴趣班、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正在“迫害”着我们的幼儿;残酷的竞争、父母的期望、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都失去了人本质的人文化一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而幼儿教育更应该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幼儿数学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应该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们教师应该给予幼儿更多的人文关怀.

因此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我们应重视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毕竟我们的教育不是一门功利性的技术,而是本着科学的教育原则,为幼儿以后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将进一步促进数学课堂的人文化,有利于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枯燥无味、沟通

幼儿与教师、幼儿于幼儿之间的情感,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学习,在“玩”中学习,在喜悦中学习,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玩”中孩子亲近数学,理解数学,在主动探索中使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四)符合幼儿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①幼儿数学教育的综合化

根据《纲要》的要求:“数学活动的内容组织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要有机联系、互相渗透、注重综合性”,我们可以从中可以看出:幼儿的各个发展领域互相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统一发展的整体.因此幼儿数学的学习不止是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他还包括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数学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实现.而这些恰好能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游戏不仅使幼儿在活动的探索中学到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内心得到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等.

②幼儿数学教育的体验性

大班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幼儿期向少儿期的过渡阶段;这个时候,幼儿的思维方式已不再是简单的具体形象性思维而是由具体形象性思维向初步的抽象思维转化.

皮亚杰(J.Piaget,1896──1980)认为:“儿童的逻辑数理知识不是来源于事物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物体的操作和对其动作的内化.”在动作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数学知识,才真正符合

幼儿的年龄特征.并且是最牢固的、不会被轻易遗忘的知识.在游戏中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及自我发展的机会,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亲身去做、去体验,为幼儿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

三、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

建构学说源于皮亚杰认识论.近年来随着人类认识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是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结合学科的特点得到了深入具体的探讨,日渐形成了数学意义下的建构学说.那么在游戏活动中如何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呢?

(一)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①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幼儿的一切学习过程均从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取、得到.大班幼儿的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要在游戏中建构数学教育,那么游戏情节的设计必须贴近生活,注意设计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引起幼儿兴趣,如请幼儿按所穿鞋的种类(皮鞋、运动鞋、布鞋)排队,按照鞋号大小进行排序、计数的训练;在“模拟招待客人”中使幼儿在摆放茶具、点心的过程中积累对应摆放物体以及数量多少的经验.

②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大班幼儿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由于各个

幼儿所出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幼儿所得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的时候必须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并针对幼儿不同表现施以适当的教育.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使每个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③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两点:

⑴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主体性体现了幼儿是学习过程中发展的主人.

⑵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表达了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主导性与幼儿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游戏中要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及时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的提出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强调

幼儿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操作过程;同时老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着眼点在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敢于乐于尝试,对幼儿活动中所处的问题作“画龙点睛”的讲解、演示、点拨并帮助幼儿找到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并引导幼儿作为探索过程的一分子参与其中.与幼儿平等自由的交流,发挥教师、幼儿的双方面的潜力效能.

(二)应该坚持的方法与策略

①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游戏来建构

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在游戏中建构,也并不是某一内容可以通过任何游戏来建构.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我们要注意针对具体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游戏.

目前在我国,通常将幼儿游戏分为以下几种:

1.以发展幼儿的技能技巧为目的的创造性游戏.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2.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为目的的游戏.如:智力拼图游戏、脑筋急转弯游戏等.

3.娱乐性游戏

在游戏式的数学教育活动中,适合我们建构的数学内容一般为:数的集合、分类排序、几何形体、加减法等内容,这些内容的教育中,常常涉及到的游戏有结构游戏、角色游戏、智力游戏等;另外娱乐游戏常常在数学教育中不单独出现,而是渗透于数学课堂之中.

结构游戏是幼儿用积木、塑料等几何体搭建,接插一人玩或几人玩的游戏,着重是发展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

幼儿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建筑物和物体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并巩固各种数学知识,包括空间、几何形体、测量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相联系,从而起到了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他们可以通过游戏,把他们平时的所见所闻表现出来.在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的运用,促进了幼儿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如:在玩“开商店”的游戏中,商品的买卖交换可以锻炼幼儿的数学加减运算能力.“娃娃家游戏”中布置娃娃家家具,帮助幼儿运用了分类的能力.

智力游戏以发展幼儿的智力、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数学综合能力为目的.常见的游戏有:接龙游戏、拼图游戏等.

娱乐游戏因其简单、易行、有趣的特点,常被教师在正规课堂渗透使用,被用巩固加强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可以通过认识动物来复习序数.老师分别出示各种动物玩具,让幼儿说出名称,然后要求幼儿按老师说的顺序将动物排好队,如:老师说“猴子第一,小鸟第二……大象排最后.”有愕然顺序排好.此有戏可改变顺序、反复进行.

②创设环境

从生活中挖掘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1896──1980)对儿童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皮亚杰强调:“数学关系是一种逻辑数理知识,它不存在于实际物体之中.儿童获得数理逻辑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而是通过摆弄他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获得”.因此真正理解数,意味着儿童自己的动作发现和能动地建立关系.所以操作实物对儿童学习数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我们成人仅仅需要做的就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幼儿作为一个真正的主体参与到游戏中来,并从游戏中学到东西.如:数字6的组成我们可以将活动设计成一个商店,商店里全都是六元的商品,发给每个幼儿六元钱,面值分别是一元到五元不等,然后去要求幼儿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购买时必须是两样东西合起来是六元.由售货员验证后才能得到要购买的商品,幼儿在这种模拟的游戏中学习觉得生动有趣,不仅

熟练的掌握了六的组成,而且学会了合作的技能.

③精心设置游戏中的玩具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活动;而玩具是游戏的工具,也可以看作是

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

数学教育课堂的操作教具.凭借着玩具,幼儿对所体验过的事物直接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引起一些相应的行动和活动,为游戏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游戏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就必须对玩具的设置加以重视.玩具应能多方面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及创造力,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及吸引力并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大班幼儿的玩具应更多的满足于幼儿的智力,体力积极活动的要求,能表现出细节特征,能引起幼儿快乐和喜悦的情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美感.

④发挥教师的作用

1.改变传统观念

游戏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进行幼儿游戏活动幼儿能表现出各种样的动作且心情愉快、朝气蓬勃.通过玩游戏他们的身体各部位都可以得到锻炼,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游戏在

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地位,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巧妙设计、有效地组织游戏教学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幼儿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注意与幼儿的情感沟通,充分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幼儿的良师也是幼儿的益友.在游戏中教师要参与其中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而不仅仅是旁边的观望者.同时教师要懂得我们的教学任务不再仅仅是教幼儿学会具体的东西,而是要理解幼儿的思维、研究幼儿的学习、教幼儿如何学习、如何解决身边的种种问题等,为他们以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做好幼儿的支持者与引导者

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会提出许多让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老师要善于回答幼儿提问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知识.此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要有耐心地对每一个幼儿提出的问题给予一一解答.同时还应该花费精力、察言观色、深入幼儿生活、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兴趣、爱好,然后再为不同的幼儿创造不同的适宜发展的操作环境;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面向全体、照顾到个别使不同的

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参与的主动性;给予幼儿明确的操作目的和时间,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要恰到好处的提问、提示;当幼儿出现错误时,要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错误,并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此外通过做游戏,教师不但给幼儿许多机会用语言来交流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促进了幼儿语言和智力的发展.

(三)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游戏的选择

幼儿的数学教育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体.所以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什么样的游戏适合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因为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在,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先要看是什么样的数学内容,然后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这样的方法论才是科学的方法论.

②时间的长短

根据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的《儿童心理理论》来看:“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2—4分钟;中班的3—8分钟;大班的5—10分钟”的科学论据,我们在建构游戏的时候必须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的控制授课时间,并且把有效的内容让幼儿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地掌握,这才是我们数学教学最终目标.

③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幼儿兴趣、及

幼儿发展需要的数学内容来融入游戏,使幼儿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同时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不同的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才能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

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反复自由探索和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幼儿才能使数学经验逐渐内化,并自我建构以获得发展。当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逐渐学习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概念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数学就自然地产生了。同时这种以科学、客观为基础的思维方法,也就自然的建立起来。一、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兴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事物,都能提供给我们诸多的数学信息,例如,孩子们发现车轮是圆的,很多房子的屋顶是斜的。回家的途中能发现的各种数信息(几辆车,几个行人,几朵花),幼儿园里的各种数学信息(几扇窗户,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几个小朋友)。还可获得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及其上下、前后、左右等形体及空间方位的认识,从日常生活中获得有关时间与事件顺序的关系(如几点起床、吃饭、上幼儿园、放学、睡觉等)以及做操时如何按高矮排队等。这些数学信息或分散或隐蔽,但都切切实实存在于我们身边,只是需要我们引导孩子去关注、去体验。生活中的体验过程,也是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唤起孩子们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的过程。孩子们在潜移默化发展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数学。因此,我们应从幼儿熟悉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及有趣的数学现象入手,将其融入幼儿探究周围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去感知有关量与计量、数与数量的关系,领会有关物体的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探索有关事件的发展与时间的关系,并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体验数学的重要与乐趣。二、生活中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的教育环境皮亚杰认为:3-6岁的幼儿属于前运算时期,其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直观形象的特点,抽象思维刚刚萌芽,因此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反复操作、多次亲身体验才能将所学的东西内化,获得数的经验。也就是说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是来自于被操作的对象,而是来自于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与活动,以此来发现与建构数学关系。所以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创设与幼儿相适宜的环境,提供具有意义的操作材料与机会,鼓励幼儿去发现与交流,丰富幼儿的数经验,促进幼儿的逻辑思维的发展。1、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幼儿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幼儿接受新知识形成亲能力的知识准备,只有生活经验丰富,体验正确才能找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点。因此现实生活中要重视创设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相关的物质环境引导幼儿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例如为了让幼儿的日常生活多蕴含一些数学知识,我们将幼儿的日用品、学习用品、进区卡、晨检袋的插牌位置均统一编上幼儿的学号,幼儿对自己和别人的学号就跟名字一样熟悉,在要学习相邻数之前,就让每一个幼儿找一找自己学号的邻居,三个三个的手拉手告诉大家,你学号的邻居是谁?要学习单数和双数之前,就让幼儿去拿与自己学号一样数量的雪花片,二个一对二个一对地摆,摆到最后发现了什么秘密?又例如学习分类之前,我要求幼儿根据“筐子”的标记收拾整理桌面玩具,其标记有时是不同颜色的,有时是不同形状的,通过实践证明这一教育方法可行,是幼儿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途径。2、环境中应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数学活动区是幼儿观察、操作、探究学习与运用数学知识的最好场所,也是培养幼儿会听、会看、会想、会做、会用、会收等数学活动必备的智力技能的最好教育活动,因此我非常重视数学区的材料投放。我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投放一些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有意义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意愿,自由选择活动的材料、自己来确定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观察操作材料,用自己的感观来感知与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如玩扑克是大人小孩子都爱玩的一种娱乐活动,幼儿可以通过玩扑克牌游戏来获得大量的数学知识,例如幼儿通过分牌练习分类,通过扑克牌排队练习有规律排序,通过比大小、找对、凑数、加减等。扑克牌游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游戏活动,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良好途径。下游戏棋也是幼儿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其骰子有蕴含一定的数学知识,但是比较单一幼儿玩久了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就采取动手自制不断更换骰子的法。例如,幼儿在学习4以内的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时,我就自制骰子的六面,分别用不同的图案和颜色来画上去,如有的画了三颗红色的星星和一颗绿色的星星,这样幼儿下棋的时候,就能会数数来看自己要走几步,使孩子学会了手口一致的点数和懂得了比3多1是4,玩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再根据教育的内容更换骰子,通过实践证明这项活动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是一项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综合性的活动。在数学区的的环境创设中,我非常重视图片的投放挂图的展示,将数学知识,数学故事、数学儿歌用活泼大方的画面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5的组成时,我在数学区展示了这样一幅数学故事图,有5只小鸟,其中有2只小鸟在飞,有3只小鸟站在树上;有4只小鸟的头向右,有1只鸟的头向左;有3只小鸟是红色的,有2只小鸟是绿色的,这样幼儿通过观察、探究、学习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技能,而且还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三、将数学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幼10家10儿童要将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发挥整体教育功能,这是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教育观点,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这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们学习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和描述周围世界的过程。数学是抽象的。例如,1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指一棵树、一朵花。数学本身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当它与客观事物结合,便有了全新的含义。在孩子眼中,以往他们看到的树、房子、汽车等具体的事物,一旦建立了数学的概念,就可能变成2棵树、3栋房子、4辆汽车,习以为常的事物就突然具有了新的含义了,他们也得以从的角度去认识和描述周围世界。数学融入了他们的头脑中,便成为了他人观察和思维的基本方式。幼儿以这种观察——发现的方式感受着数学,这本身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2、在游戏中积累数学经验。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如,积木游戏包括空间关系。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在游戏体验中能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玩沙玩水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幼儿通过用各种形状的容器盛装沙和水,感知容量守恒。沙子和水混合后还可垒成多种立体模型,使幼儿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在各种角色游戏中,更有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如在商店的游戏中,幼儿可以将商店分类摆放,并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其他如抢椅子游戏、也可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在游戏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3、欣赏数学故事、数学儿歌。为了丰富数学活动的形式,引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我们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了许多生活化的蕴藏着各种数学关系的数学故事、数学儿歌、数学游戏,在幼儿生活中渗透相关的数学知识。比如通过欣赏数学故事《骄傲的“0”》、《快乐的明天》,让幼儿了解9与10的关系,正确理解时间概念;通过欣赏《猪八戒分西瓜》可了解等分;通过欣赏数学儿歌《数数歌》、《拍手歌》来学习1-10的数数,此外还有《开汽车》、《一只青蛙》等朗朗上口的数学儿歌均蕴含着不同的数学知识。4、我还在班级设立了“小小统计员”,这是值日生每日早操前的一项报告与记录活动,目的是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幼儿对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的认识、运用、迁移。这项活动的作法是由值日生在早操前记录好当天本班小朋友们的出勤人数,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同时在天气卡上指出今天的天气,我觉得这项活动很有意义,幼儿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养成关心他人的良好品格,例如,幼儿在记录班出勤人数的时候,发现某个小朋友没有来幼儿园,就会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三、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经验与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另外新教材以发展人文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总把所要学习的知识渗透到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入境生情,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为了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这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题图出示了3幅逼真的购物、乘车、存钱的画面,即只要进行商品交换,就要用到人民币。同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学生将平时的零花钱积攒起来,积少成多后,将这些钱用来办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买好书捐赠给贫困的同伴等等。另外,新教材还多处精心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民币的识别做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对全套人民币能清晰地识别,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归纳出1元=10角、1角=10分,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节约用钱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三)教学难点: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二、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这节课的设计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主地学会新知。另外,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钱?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

师:谁能说一说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在这里渗透德育:不乱花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主题图,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举例不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这个回忆过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突出知识生长点。

(二)认识人民币。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

学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用过的人民币有的是几元的,有的是几角的,还有的是几分的,你们知道吗?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板书:元角分)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不同的人民币,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

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师:同学们真不错,用那么多方法来认识人民币,请把课桌上的人民币中你认识的,给你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活动,互相说认识的人民币。

师:每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课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分完后汇报交流。

生l:我们把元的分成一类,角的分成一类,分的分成一类。

生2:我们把纸币分一类,把分币分一类。

生3:我们按数值来分类。

师:人民币上的国徽,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没有对“怎样认人民币和人民币的分类”进行传统的“授予”,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延伸。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一块1元钱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这块橡皮吗?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把想好的方案说给大家听听。

汇报交流。

生1:我直接付l张1元的。

生2:我付2个5角的。

生3:我付5个2角的,还可以付10个1角的。

生4:我还可以付1个5角和5个1角。

师:同学们想出的付钱方法还真多,哪位同学能说说元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归纳,师板书:1元=10角。

师:你真了不起,同学们桌上还有一个标价l角的练习本,请你们想出不同的付钱方法来购买这个本,然后互相说一说角和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汇报,师板书:1角=10分。

换钱游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

1个5分的可以换()个1分的;

1张1角的可以换()个2分的,还可以换()个5分的;

1张2角可以换()张1角;

1张5角可以换()张1角;

1张1元可以换()张5角的,还可以换()张2角;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清晰识别人民币,掌握元角十进关系、角分十进关系的基础上,对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游戏在师生之间或小组内进行,为每个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四)模拟购物,实践运用。

师: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选出一名超市经理。请“经理”先介绍一下超市的商品。各组推选出的“经理”介绍商品。

师:请大家拿着自己的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吧!

学生自由购物。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有价值的数学。

(五)评价及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上得高兴吗?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得比较好?你应该向他学习什么?谁来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在热烈的购物之后,师生小结,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提升成功的意义,满足学生成功欲望。

总之,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那么,学生将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知,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钱,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换钱游戏、购物购票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人民币的过程,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动能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难点:能正确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是《认识人民币》的起始课,学生对人民币只有初步的认识,因此,我引入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先通过换钱游戏和购物购票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它的商品功能;再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动”中思。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紧扣知识点,设计各种活动,力求达到让每一个学生想学、会学、学会、会用。

五、教具、学具:

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准备使用真币或挂图演示,每个学生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爱听故事这一特征,我一开始就以故事引入。

口述1:从前,有个爱问问题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爷爷问问题了:“爷爷,爷爷,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钱呀?”爷爷想了想,笑着说:“我们国家有188元8角8分钱”。

这样,我利用故事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真正合二为一,很自然地引出了新课。

挂图2:出示购物、购票、乘车、存钱图。

我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人民币,让他们初步感受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和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我再通过调查班级中哪些小朋友有存钱的习惯,教育学生要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二)、动手操作,认识人民币。

挂图出示3:我国发行的第5套所有面值的人民币

我利用课件出示了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品种,让学生对我国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挂图出示4:

说一说:介绍自己钱袋里的人民币

分一分:学生尝试将人民币分类

辨一辨:说说两种50元、100元的人民币有何异同?

认一认:同单位的人民币各有几种?

学生活动由我的任务而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初步认识了人民币,在分类活动和简单的计算中感知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我又通过区分人民币的异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三)、提炼知识,综合运用

在此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设计了换钱游戏。

出示5:1张2角可以换______张1角;

1张5角可以换______张1角;

先让学生明白:以角为单位的3种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及它们的面值。

继续做换钱游戏,我出示1个1元纸币,问“你应拿几个1角纸币才能换取老师手中的1元纸币”?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自己桌上先摆出1个1元硬币(或纸币),然后再摆出与1元等价的10个1角硬币(或纸币)。最后,我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元和角之间的关系:1元=10角。

出示6:1张1元可以换______张1角。

1元=10角

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购物活动。

挂图出示7:橡皮(1角)练习本(5角),铅笔(2角)

1、1元钱能买______块橡皮。

2、1元钱能买______支铅笔。

3、1元钱还能买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在购物游戏中,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1元=10角的关系,同时,通过对价格的了解,感受了1元的币值。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挂图出示8:游乐园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游乐园购票”活动,学生根据手中的备用钱,自主选择游乐项目,这样,我把单调的课堂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巩固认识了人民币,在思考中感受了人民币的价值,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评价分析: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节课中,我把评价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价方式多样化,在学生换钱游戏中,以学生自评为主;在购物购票活动中,以学生互评为主;学生汇报结论时,以师评为主,利用发展性评语。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这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是学习人民币计算的基础。

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主题图提供了三种生活场景,揭示了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1展示了全套人民币,使学生对我国法定货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例2通过换钱活动梳理元与角,角与角之间的换算关系,归纳出主辅币之间的进率,为后面学习人民币的计算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a、学生在生活中已有初步的识别方法和较丰富的使用经验,但是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的附加价值缺乏了解。了解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但没有上升到知识重点的高度。有购买经验,但在支付方式和购买方案上欠灵活。

b、有初步的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经历,但指向、方法不明确。

c、有较强的观察兴趣,但是观察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学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d、有较强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达意愿,但是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三、设计理念

a、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数学知识中要加强社会内容,加强社会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使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节课在课堂上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b、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c.“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理念。

四、说教法:

1、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感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a、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回忆自己的购物经历,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购物经验,将数学融入现实生活当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是亲切的,是现实的,是触手可及的,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b、在理解元、角、分关系的过程中,我创设了购物情境,让学生帮我取出1元钱,通过交流各种不同的取法,使学生明白1元=10角。

c、换钱游戏:通过师生互换,生生互换,使学生基本掌握元和角之间简单的换算。

d、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我设计了“小小超市”购物活动: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使学生体会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2、人人参与,发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a、在认识人民币这一部分中,人人参与认知,让学生感受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

b、在换钱游戏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此时学生的课堂小主人地位得到张扬,而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

3、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a、在导入部分中,“存零花钱”这一环节渗透了让学生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存零花钱可以用来买需要的物品,可以捐给灾区的小朋友,献爱心等。

b、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引出“国徽”,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爱护它,不要损坏它。

c、在模拟超市过程中,渗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理念,我设计了由浅入深的分层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层:认一认,感知人民币的种类繁多

第二层:分一分,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第三层:拿一拿,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第四层:换一换,体验人民币之家按的内在联系

第五层:买一卖,感受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第六层:说一说,提高认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苏教版第二册的内容。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紧接着来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币值,通过换算人民币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位关系,最后开展主要用元、角、分为人民币单位进行各种兑换练习。

2、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1角=10分,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②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3、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三个游戏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三点:

1、在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成功。

2、在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全面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①学生自主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

首先进行活动一: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存钱罐,里面装了各种各样的钱,请你们把它们分一分类。分完了之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分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类,然后选一个代表来汇报结果,你认识哪些人民币,怎样认识的?

②买文具。出示情景图。

小组内交流:你想买什么文具?怎么付钱?

如:有的同学想买柜台中1元钱的圆珠笔,有的同学想买1角钱的橡皮,可以怎样付钱?有几种方法?

全班交流,把不同的付钱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看到同学们的付钱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吗?

引导学生为什么不同的付钱方法都可以呢?从中让学生发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位关系

阅读课本,质疑问难?书上47页印的人民币和我们用的人民币有什么地方不同?学生能找出书上印的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条红色斜线,为什么会有斜线呢?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书上印的人民币是样币,是给我们看的,是不能使用的。

③小组内做兑换人民币的游戏。如用1元换10角,1角换10分,1张5元的币换5张1元的币等等,在游戏中学习小面额人民币的换算关系。

④出示情境图,问:1元钱可以买什么东西?能找回多少钱?让学生说一说。

3、猜价格游戏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非常好,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小奖品要送给大家,但是奖品太少了,送给谁好呢?如果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物品的价格,我就把物品送给谁,好不好?

(教师先给出价格的范围,再根据学生猜的价格,老师给出高了或是低了的提示)

4、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

一、如何利用数学游戏促进幼儿思维成长

一、游戏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对游戏的研究总是从三个方面下手:

(一)游戏的定义

(二)游戏的属性

(三)游戏的功能

迄今为止,教育学、心理学界对幼儿游戏已经取得了基本的共识:在“剩余精力学说”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找出了幼儿游戏的真正原因:幼儿身心的飞速发展和幼儿的心理特点,需要参与真正的实践活动与幼儿本身实际能力不够之间的矛盾;从而认定: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主要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游戏是幼儿对生长过程的一种适应,幼儿的所有学习主要是在游戏中发生完成的.

从游戏活动与学习、劳动活动的区别来看,游戏具有下列属性和

特点:

①.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幼儿的主动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游戏是适应幼儿的内部需要而产生的,使得幼儿乐于参与游戏并且易于在游戏中受到教育.

1.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现实生活

幼儿的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发展,进行的是假想的成人实践活动.

2.游戏总是伴随有愉悦的情绪

在游戏中幼儿能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

3.游戏无强制的目的

虽然课堂中的游戏常带有一定的强制目的性,但并不需要儿童在游戏中明确这个目的,所以幼儿的兴趣仍在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正因为游戏的这些特点和属性,使得游戏不仅成为幼儿最喜爱、最基本的活动,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它促进了幼儿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发展.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从游戏中强健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是儿童的良师.”在数学教育中,游戏又有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

(一)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之一;思维的产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在幼儿的数的教育活动中,有许多数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而此类游戏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让

幼儿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颜色、大小、形状或者其他的特征)进行多种角度的分类、排序活动;用不同的方法使两排数量相差1的物体变成一样多;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等等.这些活动均要求幼儿改进思维方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思考,加快思维的反应速度,进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分析与综合的发展

所谓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的过程;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的特征总和为整体.所以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在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与综合具有不同的水平.大班幼儿的分析与综合,主要是在实际活动中利用表象思维进行的分析与综合.在传授幼儿数学知识的同时,教师如果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学教育的许多内容都能提高幼儿这两种水平,并且能够促进幼儿学会更高一级的分析与综合.

(三)游戏增强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注视、观察、摆弄、发现、探索、并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而游戏恰恰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的环境,让他去实现他的好奇心.例如:幼儿在玩二进制猜数游戏时,他们会被一个个造型奇特的玩具所吸引,同时会对老师或者同伴手中的数字或者物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会迫切的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在这样的认数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正是在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驱使下,引发了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同时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正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

幼儿游戏就是幼儿本身一种无强制的外在目的的、在假想情景中发展的一种假想成人实践活动”.

二、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数学教育的原因

(一)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要求

根据《纲要》中幼儿数学教育目标:“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其中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数学教育应当联系生活、寓教于乐、在生活场所和模拟场所中展开.这里的生活既包括现实世界的生活,又包括虚拟生活,而游戏则属于虚拟生活之列.我们之所提出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口号,是因为幼儿的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质就是:以来源于生活为内涵,以服务生活为目的,并最终服务于现实生活.同时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交流操作,通过反思来建构;因此数学的学习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引起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这正好符合幼儿思维借助于具体形象的特点.而游戏恰好也是生活化的、假想的、又是依托于生活,模拟情景再现生活的,使数学教育生活化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有助于幼儿学习有活力的数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数学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和想象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它能感受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但是还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这个时候,让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我们做教师还应当注意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导幼儿学习.例如: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做教具(消过毒的冷饮棒、喝过的易拉罐等).幼儿可以用这些东西来进行拼图、搭积木、排序、数数、分类等数学方面的学习.

(二)幼儿数学教

育游戏化的要求

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巧妙的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让幼儿的生活摆脱过多的“包袱”,并让幼儿从游戏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若将数学知识融入各类游戏中.这样一方面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另一方面,还能让幼儿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例如:在玩游戏“开商店”时,“顾客”与“营业员”进行买卖游戏,老师也可以假扮顾客参与其中,例如:顾客要买5块口香糖、4把牙刷、6条毛巾……;在这个简单有趣的游戏过程中,既锻炼了幼儿的数数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给物品分类的能力.

(三)幼儿数学教育人文化的要求

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总是以牺牲某些方面的利益作为价值的.幼儿教育天地是一把双刃剑:在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功利主义的促使下,我们的幼儿教育正面临着种种困惑:兴趣班、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正在“迫害”着我们的幼儿;残酷的竞争、父母的期望、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都失去了人本质的人文化一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而幼儿教育更应该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幼儿数学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应该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们教师应该给予幼儿更多的人文关怀.

因此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我们应重视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毕竟我们的教育不是一门功利性的技术,而是本着科学的教育原则,为幼儿以后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将进一步促进数学课堂的人文化,有利于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枯燥无味、沟通

幼儿与教师、幼儿于幼儿之间的情感,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学习,在“玩”中学习,在喜悦中学习,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玩”中孩子亲近数学,理解数学,在主动探索中使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四)符合幼儿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①幼儿数学教育的综合化

根据《纲要》的要求:“数学活动的内容组织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要有机联系、互相渗透、注重综合性”,我们可以从中可以看出:幼儿的各个发展领域互相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统一发展的整体.因此幼儿数学的学习不止是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他还包括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数学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实现.而这些恰好能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游戏不仅使幼儿在活动的探索中学到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内心得到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等.

②幼儿数学教育的体验性

大班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幼儿期向少儿期的过渡阶段;这个时候,幼儿的思维方式已不再是简单的具体形象性思维而是由具体形象性思维向初步的抽象思维转化.

皮亚杰(J.Piaget,1896──1980)认为:“儿童的逻辑数理知识不是来源于事物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物体的操作和对其动作的内化.”在动作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数学知识,才真正符合

幼儿的年龄特征.并且是最牢固的、不会被轻易遗忘的知识.在游戏中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及自我发展的机会,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亲身去做、去体验,为幼儿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

三、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

建构学说源于皮亚杰认识论.近年来随着人类认识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是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结合学科的特点得到了深入具体的探讨,日渐形成了数学意义下的建构学说.那么在游戏活动中如何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呢?

(一)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①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幼儿的一切学习过程均从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取、得到.大班幼儿的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要在游戏中建构数学教育,那么游戏情节的设计必须贴近生活,注意设计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引起幼儿兴趣,如请幼儿按所穿鞋的种类(皮鞋、运动鞋、布鞋)排队,按照鞋号大小进行排序、计数的训练;在“模拟招待客人”中使幼儿在摆放茶具、点心的过程中积累对应摆放物体以及数量多少的经验.

②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大班幼儿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由于各个

幼儿所出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幼儿所得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的时候必须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并针对幼儿不同表现施以适当的教育.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使每个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③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两点:

⑴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主体性体现了幼儿是学习过程中发展的主人.

⑵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表达了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主导性与幼儿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游戏中要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及时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的提出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强调

幼儿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操作过程;同时老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着眼点在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敢于乐于尝试,对幼儿活动中所处的问题作“画龙点睛”的讲解、演示、点拨并帮助幼儿找到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并引导幼儿作为探索过程的一分子参与其中.与幼儿平等自由的交流,发挥教师、幼儿的双方面的潜力效能.

(二)应该坚持的方法与策略

①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游戏来建构

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在游戏中建构,也并不是某一内容可以通过任何游戏来建构.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我们要注意针对具体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游戏.

目前在我国,通常将幼儿游戏分为以下几种:

1.以发展幼儿的技能技巧为目的的创造性游戏.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2.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为目的的游戏.如:智力拼图游戏、脑筋急转弯游戏等.

3.娱乐性游戏

在游戏式的数学教育活动中,适合我们建构的数学内容一般为:数的集合、分类排序、几何形体、加减法等内容,这些内容的教育中,常常涉及到的游戏有结构游戏、角色游戏、智力游戏等;另外娱乐游戏常常在数学教育中不单独出现,而是渗透于数学课堂之中.

结构游戏是幼儿用积木、塑料等几何体搭建,接插一人玩或几人玩的游戏,着重是发展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

幼儿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建筑物和物体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并巩固各种数学知识,包括空间、几何形体、测量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相联系,从而起到了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他们可以通过游戏,把他们平时的所见所闻表现出来.在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的运用,促进了幼儿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如:在玩“开商店”的游戏中,商品的买卖交换可以锻炼幼儿的数学加减运算能力.“娃娃家游戏”中布置娃娃家家具,帮助幼儿运用了分类的能力.

智力游戏以发展幼儿的智力、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数学综合能力为目的.常见的游戏有:接龙游戏、拼图游戏等.

娱乐游戏因其简单、易行、有趣的特点,常被教师在正规课堂渗透使用,被用巩固加强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可以通过认识动物来复习序数.老师分别出示各种动物玩具,让幼儿说出名称,然后要求幼儿按老师说的顺序将动物排好队,如:老师说“猴子第一,小鸟第二……大象排最后.”有愕然顺序排好.此有戏可改变顺序、反复进行.

②创设环境

从生活中挖掘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1896──1980)对儿童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皮亚杰强调:“数学关系是一种逻辑数理知识,它不存在于实际物体之中.儿童获得数理逻辑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而是通过摆弄他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获得”.因此真正理解数,意味着儿童自己的动作发现和能动地建立关系.所以操作实物对儿童学习数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我们成人仅仅需要做的就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幼儿作为一个真正的主体参与到游戏中来,并从游戏中学到东西.如:数字6的组成我们可以将活动设计成一个商店,商店里全都是六元的商品,发给每个幼儿六元钱,面值分别是一元到五元不等,然后去要求幼儿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购买时必须是两样东西合起来是六元.由售货员验证后才能得到要购买的商品,幼儿在这种模拟的游戏中学习觉得生动有趣,不仅

熟练的掌握了六的组成,而且学会了合作的技能.

③精心设置游戏中的玩具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活动;而玩具是游戏的工具,也可以看作是

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

数学教育课堂的操作教具.凭借着玩具,幼儿对所体验过的事物直接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引起一些相应的行动和活动,为游戏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游戏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就必须对玩具的设置加以重视.玩具应能多方面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及创造力,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及吸引力并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大班幼儿的玩具应更多的满足于幼儿的智力,体力积极活动的要求,能表现出细节特征,能引起幼儿快乐和喜悦的情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美感.

④发挥教师的作用

1.改变传统观念

游戏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进行幼儿游戏活动幼儿能表现出各种样的动作且心情愉快、朝气蓬勃.通过玩游戏他们的身体各部位都可以得到锻炼,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游戏在

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地位,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巧妙设计、有效地组织游戏教学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幼儿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注意与幼儿的情感沟通,充分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幼儿的良师也是幼儿的益友.在游戏中教师要参与其中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而不仅仅是旁边的观望者.同时教师要懂得我们的教学任务不再仅仅是教幼儿学会具体的东西,而是要理解幼儿的思维、研究幼儿的学习、教幼儿如何学习、如何解决身边的种种问题等,为他们以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做好幼儿的支持者与引导者

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会提出许多让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老师要善于回答幼儿提问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知识.此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要有耐心地对每一个幼儿提出的问题给予一一解答.同时还应该花费精力、察言观色、深入幼儿生活、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兴趣、爱好,然后再为不同的幼儿创造不同的适宜发展的操作环境;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面向全体、照顾到个别使不同的

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参与的主动性;给予幼儿明确的操作目的和时间,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要恰到好处的提问、提示;当幼儿出现错误时,要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错误,并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此外通过做游戏,教师不但给幼儿许多机会用语言来交流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促进了幼儿语言和智力的发展.

(三)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游戏的选择

幼儿的数学教育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体.所以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什么样的游戏适合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因为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在,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先要看是什么样的数学内容,然后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这样的方法论才是科学的方法论.

②时间的长短

根据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的《儿童心理理论》来看:“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2—4分钟;中班的3—8分钟;大班的5—10分钟”的科学论据,我们在建构游戏的时候必须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的控制授课时间,并且把有效的内容让幼儿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地掌握,这才是我们数学教学最终目标.

③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幼儿兴趣、及

幼儿发展需要的数学内容来融入游戏,使幼儿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同时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不同的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才能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

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反复自由探索和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幼儿才能使数学经验逐渐内化,并自我建构以获得发展。当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逐渐学习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概念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数学就自然地产生了。同时这种以科学、客观为基础的思维方法,也就自然的建立起来。一、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兴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事物,都能提供给我们诸多的数学信息,例如,孩子们发现车轮是圆的,很多房子的屋顶是斜的。回家的途中能发现的各种数信息(几辆车,几个行人,几朵花),幼儿园里的各种数学信息(几扇窗户,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几个小朋友)。还可获得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及其上下、前后、左右等形体及空间方位的认识,从日常生活中获得有关时间与事件顺序的关系(如几点起床、吃饭、上幼儿园、放学、睡觉等)以及做操时如何按高矮排队等。这些数学信息或分散或隐蔽,但都切切实实存在于我们身边,只是需要我们引导孩子去关注、去体验。生活中的体验过程,也是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唤起孩子们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的过程。孩子们在潜移默化发展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数学。因此,我们应从幼儿熟悉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及有趣的数学现象入手,将其融入幼儿探究周围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去感知有关量与计量、数与数量的关系,领会有关物体的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探索有关事件的发展与时间的关系,并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体验数学的重要与乐趣。二、生活中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的教育环境皮亚杰认为:3-6岁的幼儿属于前运算时期,其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直观形象的特点,抽象思维刚刚萌芽,因此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反复操作、多次亲身体验才能将所学的东西内化,获得数的经验。也就是说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是来自于被操作的对象,而是来自于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与活动,以此来发现与建构数学关系。所以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创设与幼儿相适宜的环境,提供具有意义的操作材料与机会,鼓励幼儿去发现与交流,丰富幼儿的数经验,促进幼儿的逻辑思维的发展。1、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幼儿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幼儿接受新知识形成亲能力的知识准备,只有生活经验丰富,体验正确才能找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点。因此现实生活中要重视创设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相关的物质环境引导幼儿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例如为了让幼儿的日常生活多蕴含一些数学知识,我们将幼儿的日用品、学习用品、进区卡、晨检袋的插牌位置均统一编上幼儿的学号,幼儿对自己和别人的学号就跟名字一样熟悉,在要学习相邻数之前,就让每一个幼儿找一找自己学号的邻居,三个三个的手拉手告诉大家,你学号的邻居是谁?要学习单数和双数之前,就让幼儿去拿与自己学号一样数量的雪花片,二个一对二个一对地摆,摆到最后发现了什么秘密?又例如学习分类之前,我要求幼儿根据“筐子”的标记收拾整理桌面玩具,其标记有时是不同颜色的,有时是不同形状的,通过实践证明这一教育方法可行,是幼儿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途径。2、环境中应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数学活动区是幼儿观察、操作、探究学习与运用数学知识的最好场所,也是培养幼儿会听、会看、会想、会做、会用、会收等数学活动必备的智力技能的最好教育活动,因此我非常重视数学区的材料投放。我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投放一些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有意义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意愿,自由选择活动的材料、自己来确定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观察操作材料,用自己的感观来感知与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如玩扑克是大人小孩子都爱玩的一种娱乐活动,幼儿可以通过玩扑克牌游戏来获得大量的数学知识,例如幼儿通过分牌练习分类,通过扑克牌排队练习有规律排序,通过比大小、找对、凑数、加减等。扑克牌游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游戏活动,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良好途径。下游戏棋也是幼儿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其骰子有蕴含一定的数学知识,但是比较单一幼儿玩久了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就采取动手自制不断更换骰子的法。例如,幼儿在学习4以内的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时,我就自制骰子的六面,分别用不同的图案和颜色来画上去,如有的画了三颗红色的星星和一颗绿色的星星,这样幼儿下棋的时候,就能会数数来看自己要走几步,使孩子学会了手口一致的点数和懂得了比3多1是4,玩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再根据教育的内容更换骰子,通过实践证明这项活动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是一项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综合性的活动。在数学区的的环境创设中,我非常重视图片的投放挂图的展示,将数学知识,数学故事、数学儿歌用活泼大方的画面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5的组成时,我在数学区展示了这样一幅数学故事图,有5只小鸟,其中有2只小鸟在飞,有3只小鸟站在树上;有4只小鸟的头向右,有1只鸟的头向左;有3只小鸟是红色的,有2只小鸟是绿色的,这样幼儿通过观察、探究、学习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技能,而且还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三、将数学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幼10家10儿童要将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发挥整体教育功能,这是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教育观点,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这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们学习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和描述周围世界的过程。数学是抽象的。例如,1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指一棵树、一朵花。数学本身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当它与客观事物结合,便有了全新的含义。在孩子眼中,以往他们看到的树、房子、汽车等具体的事物,一旦建立了数学的概念,就可能变成2棵树、3栋房子、4辆汽车,习以为常的事物就突然具有了新的含义了,他们也得以从的角度去认识和描述周围世界。数学融入了他们的头脑中,便成为了他人观察和思维的基本方式。幼儿以这种观察——发现的方式感受着数学,这本身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2、在游戏中积累数学经验。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如,积木游戏包括空间关系。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在游戏体验中能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玩沙玩水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幼儿通过用各种形状的容器盛装沙和水,感知容量守恒。沙子和水混合后还可垒成多种立体模型,使幼儿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在各种角色游戏中,更有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如在商店的游戏中,幼儿可以将商店分类摆放,并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其他如抢椅子游戏、也可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在游戏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3、欣赏数学故事、数学儿歌。为了丰富数学活动的形式,引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我们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了许多生活化的蕴藏着各种数学关系的数学故事、数学儿歌、数学游戏,在幼儿生活中渗透相关的数学知识。比如通过欣赏数学故事《骄傲的“0”》、《快乐的明天》,让幼儿了解9与10的关系,正确理解时间概念;通过欣赏《猪八戒分西瓜》可了解等分;通过欣赏数学儿歌《数数歌》、《拍手歌》来学习1-10的数数,此外还有《开汽车》、《一只青蛙》等朗朗上口的数学儿歌均蕴含着不同的数学知识。4、我还在班级设立了“小小统计员”,这是值日生每日早操前的一项报告与记录活动,目的是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幼儿对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的认识、运用、迁移。这项活动的作法是由值日生在早操前记录好当天本班小朋友们的出勤人数,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同时在天气卡上指出今天的天气,我觉得这项活动很有意义,幼儿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养成关心他人的良好品格,例如,幼儿在记录班出勤人数的时候,发现某个小朋友没有来幼儿园,就会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三、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经验与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另外新教材以发展人文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总把所要学习的知识渗透到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入境生情,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为了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这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题图出示了3幅逼真的购物、乘车、存钱的画面,即只要进行商品交换,就要用到人民币。同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学生将平时的零花钱积攒起来,积少成多后,将这些钱用来办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买好书捐赠给贫困的同伴等等。另外,新教材还多处精心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民币的识别做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对全套人民币能清晰地识别,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归纳出1元=10角、1角=10分,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节约用钱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三)教学难点: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二、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这节课的设计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主地学会新知。另外,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钱?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

师:谁能说一说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在这里渗透德育:不乱花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主题图,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举例不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这个回忆过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突出知识生长点。

(二)认识人民币。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

学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用过的人民币有的是几元的,有的是几角的,还有的是几分的,你们知道吗?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板书:元角分)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不同的人民币,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

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师:同学们真不错,用那么多方法来认识人民币,请把课桌上的人民币中你认识的,给你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活动,互相说认识的人民币。

师:每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课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分完后汇报交流。

生l:我们把元的分成一类,角的分成一类,分的分成一类。

生2:我们把纸币分一类,把分币分一类。

生3:我们按数值来分类。

师:人民币上的国徽,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没有对“怎样认人民币和人民币的分类”进行传统的“授予”,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延伸。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一块1元钱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这块橡皮吗?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把想好的方案说给大家听听。

汇报交流。

生1:我直接付l张1元的。

生2:我付2个5角的。

生3:我付5个2角的,还可以付10个1角的。

生4:我还可以付1个5角和5个1角。

师:同学们想出的付钱方法还真多,哪位同学能说说元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归纳,师板书:1元=10角。

师:你真了不起,同学们桌上还有一个标价l角的练习本,请你们想出不同的付钱方法来购买这个本,然后互相说一说角和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汇报,师板书:1角=10分。

换钱游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

1个5分的可以换()个1分的;

1张1角的可以换()个2分的,还可以换()个5分的;

1张2角可以换()张1角;

1张5角可以换()张1角;

1张1元可以换()张5角的,还可以换()张2角;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清晰识别人民币,掌握元角十进关系、角分十进关系的基础上,对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游戏在师生之间或小组内进行,为每个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四)模拟购物,实践运用。

师: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选出一名超市经理。请“经理”先介绍一下超市的商品。各组推选出的“经理”介绍商品。

师:请大家拿着自己的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吧!

学生自由购物。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有价值的数学。

(五)评价及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上得高兴吗?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得比较好?你应该向他学习什么?谁来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在热烈的购物之后,师生小结,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提升成功的意义,满足学生成功欲望。

总之,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那么,学生将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知,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钱,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换钱游戏、购物购票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人民币的过程,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动能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难点:能正确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是《认识人民币》的起始课,学生对人民币只有初步的认识,因此,我引入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先通过换钱游戏和购物购票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它的商品功能;再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动”中思。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紧扣知识点,设计各种活动,力求达到让每一个学生想学、会学、学会、会用。

五、教具、学具:

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准备使用真币或挂图演示,每个学生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大班数学买卖游戏知识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爱听故事这一特征,我一开始就以故事引入。

口述1:从前,有个爱问问题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爷爷问问题了:“爷爷,爷爷,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钱呀?”爷爷想了想,笑着说:“我们国家有188元8角8分钱”。

这样,我利用故事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真正合二为一,很自然地引出了新课。

挂图2:出示购物、购票、乘车、存钱图。

我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人民币,让他们初步感受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和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我再通过调查班级中哪些小朋友有存钱的习惯,教育学生要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二)、动手操作,认识人民币。

挂图出示3:我国发行的第5套所有面值的人民币

我利用课件出示了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品种,让学生对我国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挂图出示4:

说一说:介绍自己钱袋里的人民币

分一分:学生尝试将人民币分类

辨一辨:说说两种50元、100元的人民币有何异同?

认一认:同单位的人民币各有几种?

学生活动由我的任务而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初步认识了人民币,在分类活动和简单的计算中感知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我又通过区分人民币的异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三)、提炼知识,综合运用

在此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设计了换钱游戏。

出示5:1张2角可以换______张1角;

1张5角可以换______张1角;

先让学生明白:以角为单位的3种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及它们的面值。

继续做换钱游戏,我出示1个1元纸币,问“你应拿几个1角纸币才能换取老师手中的1元纸币”?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自己桌上先摆出1个1元硬币(或纸币),然后再摆出与1元等价的10个1角硬币(或纸币)。最后,我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元和角之间的关系:1元=10角。

出示6:1张1元可以换______张1角。

1元=10角

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购物活动。

挂图出示7:橡皮(1角)练习本(5角),铅笔(2角)

1、1元钱能买______块橡皮。

2、1元钱能买______支铅笔。

3、1元钱还能买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在购物游戏中,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1元=10角的关系,同时,通过对价格的了解,感受了1元的币值。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挂图出示8:游乐园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游乐园购票”活动,学生根据手中的备用钱,自主选择游乐项目,这样,我把单调的课堂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巩固认识了人民币,在思考中感受了人民币的价值,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评价分析: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节课中,我把评价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价方式多样化,在学生换钱游戏中,以学生自评为主;在购物购票活动中,以学生互评为主;学生汇报结论时,以师评为主,利用发展性评语。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这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是学习人民币计算的基础。

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主题图提供了三种生活场景,揭示了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1展示了全套人民币,使学生对我国法定货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例2通过换钱活动梳理元与角,角与角之间的换算关系,归纳出主辅币之间的进率,为后面学习人民币的计算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a、学生在生活中已有初步的识别方法和较丰富的使用经验,但是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的附加价值缺乏了解。了解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但没有上升到知识重点的高度。有购买经验,但在支付方式和购买方案上欠灵活。

b、有初步的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经历,但指向、方法不明确。

c、有较强的观察兴趣,但是观察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学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d、有较强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达意愿,但是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三、设计理念

a、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数学知识中要加强社会内容,加强社会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使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节课在课堂上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b、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c.“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理念。

四、说教法:

1、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感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a、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回忆自己的购物经历,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购物经验,将数学融入现实生活当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是亲切的,是现实的,是触手可及的,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b、在理解元、角、分关系的过程中,我创设了购物情境,让学生帮我取出1元钱,通过交流各种不同的取法,使学生明白1元=10角。

c、换钱游戏:通过师生互换,生生互换,使学生基本掌握元和角之间简单的换算。

d、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我设计了“小小超市”购物活动: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使学生体会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2、人人参与,发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a、在认识人民币这一部分中,人人参与认知,让学生感受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

b、在换钱游戏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此时学生的课堂小主人地位得到张扬,而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

3、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a、在导入部分中,“存零花钱”这一环节渗透了让学生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存零花钱可以用来买需要的物品,可以捐给灾区的小朋友,献爱心等。

b、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引出“国徽”,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爱护它,不要损坏它。

c、在模拟超市过程中,渗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理念,我设计了由浅入深的分层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层:认一认,感知人民币的种类繁多

第二层:分一分,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第三层:拿一拿,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第四层:换一换,体验人民币之家按的内在联系

第五层:买一卖,感受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第六层:说一说,提高认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苏教版第二册的内容。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紧接着来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币值,通过换算人民币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位关系,最后开展主要用元、角、分为人民币单位进行各种兑换练习。

2、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1角=10分,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②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3、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三个游戏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三点:

1、在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成功。

2、在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全面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①学生自主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

首先进行活动一: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存钱罐,里面装了各种各样的钱,请你们把它们分一分类。分完了之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分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类,然后选一个代表来汇报结果,你认识哪些人民币,怎样认识的?

②买文具。出示情景图。

小组内交流:你想买什么文具?怎么付钱?

如:有的同学想买柜台中1元钱的圆珠笔,有的同学想买1角钱的橡皮,可以怎样付钱?有几种方法?

全班交流,把不同的付钱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看到同学们的付钱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吗?

引导学生为什么不同的付钱方法都可以呢?从中让学生发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位关系

阅读课本,质疑问难?书上47页印的人民币和我们用的人民币有什么地方不同?学生能找出书上印的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条红色斜线,为什么会有斜线呢?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书上印的人民币是样币,是给我们看的,是不能使用的。

③小组内做兑换人民币的游戏。如用1元换10角,1角换10分,1张5元的币换5张1元的币等等,在游戏中学习小面额人民币的换算关系。

④出示情境图,问:1元钱可以买什么东西?能找回多少钱?让学生说一说。

3、猜价格游戏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非常好,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小奖品要送给大家,但是奖品太少了,送给谁好呢?如果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物品的价格,我就把物品送给谁,好不好?

(教师先给出价格的范围,再根据学生猜的价格,老师给出高了或是低了的提示)

4、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十八禁游戏排行榜 一、十八禁游戏制作公司ILLUSIONILLUSION(イリュージョン)是日本株式会社Eye One...
steam手柄游戏排行榜 一、steam十大必玩手柄游戏列表:1、《真人快打11》《真人快打11》(Mortal Kombat...
h iphone游戏排行榜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h iphone游戏排行榜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
日本好玩h游戏排行榜 一、日本安卓h性游戏下载.很无语有这么难谁告知!!!您好:成人色情游戏是国家明令禁止的游戏,正规的应...
hgame游戏排行榜 大家好,hgame游戏排行榜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怪异恐剧院》:令人惊艳的HGame,相...
steam游戏排行榜怎么查 一、steam游戏排行榜在哪里看steam游戏排行榜通过官方网站点击进入Steam官网查看。Stea...
美国app游戏排行榜 一、手游排行榜2023前十名手游排行榜2023前十名:《蛋仔派对》《桃源深处有人家》《泰拉瑞亚》《弹...
td游戏排行榜 一、2023好玩的td游戏好玩的td手游2023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趣味性质的TD游戏也相继...
最新消消乐类的游戏排行榜 一、消消乐游戏排行榜消消乐游戏排行榜如下:《开心消消乐》、《宾果消消消》、《海滨消消乐》、《旋转消消...
单机游戏排行榜2015 一、电脑单机游戏排行榜电脑单机游戏排行榜如下:1、益智类:极品钢琴、水果忍者、会说话的汤姆2、捕鱼达...